[PTT] 軸心三國的戰前戰後史

義大利,日本,德國

ref.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252667786.A.B88.html

原作者為高仔樣,已經過原作者同意轉錄。

第一章.義大利
義大利法西斯化的前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義大利雖然是(從同盟國跳船)站在戰勝的協約國側立場,
但是卻因為戰場上的表現太糟,以致於在戰後協約國肢解同盟國予取予求的凡爾賽條
約大分贓上搶不到勝利果實。

儘管協約國的領導人們認為「義大利不過就是個幫不上忙的累贅、還妄想分到什麼好
處?」,但是這沒有辦法說服在戰爭中付出200萬死傷的義大利人就這樣子「算了」,
國民們普遍無法接受凡爾賽條約幾乎無視義大利存在的現實,那些從前線揀回一條命
的復員士兵,更是無法接受他們出生入死的努力如今卻是一場空,於是這種不滿聲浪
演變成一種令義大利陷入嚴重分裂的極端主義盛行狀態。

大致上,義大利當時可以簡單的區分成兩個較大的勢力:
A.極右國家主義者,支持國王建立強大的國家,對外實施經濟保護主義。
B.極左無政府共產主義者,主張廢除王政並行使社會主義制度。

而前者在工商業者和知識份子居多的北義大利有較多支持者,後者在以農業和小規模
手工業為主的南義大利貧民間具有較高的民意基礎。

這種分裂的意識從此時種下了前因,而又經過二次大戰在傷口上灑鹽的催化,甚至一
直延續到了21世紀的現代,直至今日對於移民和民族問題、五共和國(北義大利)建
國問題、極右主義問題都仍然是在現代義大利頭上陰魂不散的難解枷鎖。

(sfsm云:解決這問題!唯有靠蘿莉!)

關鍵人物───貝尼托.墨索里尼

出身在義大利中部的墨索里尼有著熱心於左派社會主義的鐵匠老爸、和常識人向的右
派小學教師老媽,或許這種複雜的背景也決定了稍後他充滿前後矛盾的生涯吧。大致
上來說墨索里尼年幼時代雖然有幸福的家庭,但是家計並不寬裕,他對於老爸老媽辛
苦工作但是卻養不活一家人感到非常氣憤,而他考上教會的寄宿學校時更對教會的奢
侈感到不滿,因此他後來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了一個無神論者和左翼運動家。

當了老師之後的墨索里尼因為教學倦怠和長期翹課而一再地被學校開除,成了在義大
利四處遊蕩的流浪教師,他後來為了逃避兵役乾脆跑到瑞士去,卻因此結識了包括列
寧在內,當時流亡在瑞士的多位俄共領導人,因此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
也學會了算是能用的德語和法語,這段時間他大量閱讀各種著作開拓了眼界,大幅地
改變了墨索里尼的人生。

回國之後的墨索里尼成為左派報紙的記者與編輯,展開了熱烈的反政府活動,直到第
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雖然對於社會現況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怒,但是墨索里尼同時也是
熱心的愛國者,他反對的是被教會與資本家掌握的政府而非義大利民族國家本身,因
此以士兵的身份參戰,並到了伊松佐河戰線的最前線,被一枚迫擊砲炸成重傷,在身
上留下了40個彈孔之後傷殘退役了。

以復員兵身份返回故國的墨索里尼對於政府在凡爾賽會議中的軟弱、還有對於義大利
復員兵的無情無義感到更加怨恨,他的思想因此一口氣轉為右派,開始認真的規劃「
該如何結合一派足以清掃檯面上腐敗者的勢力」,因此成立了右翼政黨戰鬥法西斯(
Fasci italiani di combattimento)與暴力團黑衫軍(Camicie nere),結合起了以
退役老兵為主的極右派愛國者,在鄉間與反戰的左派共產主義者鬥毆幹架,因此建立了
一定的名聲,並在1921年的義大利國會選舉中取得了35席(約四分之一不到)。

擔心會被共產黨奪取政權的義大利商界、財界、和伊曼紐三世國王,開始注意到了墨
索里尼的活躍,於是計畫利用他來建立一個右翼專制政權以壓制共產黨。因此在1922
年的「進軍羅馬」遊行獲得了大成功,隨後在1923年墨索里尼修改選舉法,讓國會少
數的法西斯黨成為了獨大的執政黨,義大利從此之後正式成為專制獨裁的法西斯國家。

墨索里尼在上台之後開始鞏固權力,將大企業收歸國有、建立特別法院來消滅共產黨,
逐漸確立了個人獨裁的體制。

法西斯與納粹的雷同與差距

常有人將希特勒的納粹黨與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拿來比較,說起來希特勒這位後生晚
輩可以說是透過模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路線,一路讓納粹黨成長茁壯最後取得政權的。

如果把黑衫軍=突擊隊(SA)、菲亞特=克魯伯、羅馬進軍=慕尼黑起義,這樣類比之下
我們會發現納粹的崛起確實可說是參考了法西斯的路線,包括私有黨軍、政商關係等
等,但是最後一項的結果卻造成了不同的命運,墨索里尼的羅馬進軍成功而讓他在很短
時間內就掌握了政權,但是希特勒的啤酒館暴動失敗卻讓他後來不得不靠民主選舉的手
段入主德國。

墨索里尼靠蠻力入主義大利,雖然讓他在戰後短期的混亂內就建立了長達20年的法西斯
統治,但同樣的也造成了一個致命傷:那就是缺乏民意基礎。

消極的國民抵抗

之前我們討論過義大利的南北意識差距問題,而墨索里尼並沒有花時間去消彌這種岐
見,因此在法西斯上台、從此終結政黨選舉的時間點,墨索里尼與法西斯在義大利的
民意認同度大約只有25%~30%前後,而且選票大多來自北方州。

換句話說,剩下來七成的義大利人對於墨索里尼是不支持甚至是反對的,這些人對於
不公正的選舉結果同樣感到不滿意。

雖然企業國有化減少了失業問題,但是對於罷工的強力鎮壓和苛刻的勞動法卻比資本
家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打擊犯罪並消滅反政府勢力,墨索里尼強力取締南義大
利傳統的「黑手黨」幫派組織,許多黑道家族被迫流亡美國(因此開啟了美好的禁酒
法黑幫時代),義大利迎接史上治安空前良好的時代,南部民眾卻也感嘆能為他們伸
張正義的「教父」如今已經無法保護他們了。

北方人同樣也不滿意,墨索里尼的經濟政策在1929年的大恐慌還是遭受到了致命的打
擊,為了掩蓋經濟面的失政,於是透過出兵伊索匹亞和阿爾巴尼亞建立大羅馬帝國的
方式來鼓舞國民士氣,但是總體來說苦日子並沒有好轉的跡象。

可以這麼說,墨索里尼以強迫的手段,逼迫義大利這個後天建立的民族國家如今真的
要統一起來了,也許歷史給墨索里尼多30年時間的話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是他沒有這
麼多時間可以浪費,而義大利人也還來不及達成南北意識上的統一,就邁入了世界大
戰。

那些對於墨索里尼無法認同的人,認為這場戰爭的爆發不是他們的責任,自己也對義
大利這個國家沒有付出生命的義務,因此成群結隊的在戰場上找到機會就向盟軍高舉
雙手投降。這不能說是義大利人膽小,而只是單純的「要為了自己不認同的東西送掉
性命很愚蠢」的判斷而已。

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地造成了大羅馬帝國夢的破碎,墨索里尼被失望的國王與財界政
界人士扯下台,軟禁起來準備作為談判的籌碼移交給盟軍;義大利王國在1943年宣佈
向盟軍投降終戰。

事情若是就這樣結束那也就算了。但、歷史對義大利人開了個大玩笑。

內戰與撕裂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歐洲最危險的男人」斯考澤尼率領的特種部隊救出了被囚禁的
墨索里尼,並在納粹德國的授意下,墨索里尼建立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與已經倒
戈到盟軍側的「義大利王國」交戰。

也就是說、原本只不過是瀰漫著火藥味的義大利南北兩方,如今真的在戰場上交了鋒,
兄弟鬩牆的鬧劇開始了。雪上加霜的是,盟軍為了情報獲得和登陸義大利戰場的順利,
因此空投顧問和武器到南義大利,間接地助長了新生代黑手黨的建立,而之後克拉克
將軍的無能和盟軍決定降低義大利戰場優先順位等戰略判斷,使得這場不該發生的義
大利「內戰」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4月底。

隨著德國接近完蛋,被德國人扶植起來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也差不多要跟著完蛋了,
於是墨索里尼決定流亡過去曾有許多緣份的瑞士,就在他出逃的時候,被左派共產黨
系的游擊隊發現,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槍決,屍體被倒吊在米蘭的廣場上示眾。

就算是對一個殺人如麻、惡貫滿盈的獨裁者來說,這樣的死法也未免太過悲慘。

如果墨索里尼是在紐倫堡大審中被定罪而處死也就罷了,但他偏偏是被游擊隊員用了
很有爭議的方式殺掉,再用了非常有爭議性的方式遊街示眾,這又使義大利埋下了右
派運動和同情法西斯的火種源,因為那支持墨索里尼與法西斯的三成國民,實在是無
法接受這種樣子的結果,甚至是連當初參與反抗運動的許多義大利人也都無法接受。

戰後的義大利

義大利王國雖然最終贏得了內戰、將義大利再統一;但是當初將國家私相授受予墨索
里尼的伊曼紐三世國王受到全體義大利國民的責難,在盟軍佔領軍的支持下,由左派
的義大利共產黨(日後的左翼社會民主黨)踢下國王成立了現代的這個義大利共和國。

之後的義大利與戰前的義大利可說是沒什麼兩樣:南北分裂、罷工、政黨惡鬥、黑手黨。
義大利人,特別是北部的義大利都市人開始懷念起墨索里尼時代,雖然法西斯統治時
代是有黑衫軍上門來找碴沒錯,但至少不會有把檢查總長炸飛到天上去的黑手黨。

而西方國家在冷戰期間也對於共黨執政的義大利,是否會寢返到蘇聯那一邊去頗感疑慮,
種種的因素都助長了義大利北方右翼思想的抬頭。

而義大利北方右翼中的極右主義者更是主張,義大利現在之所以會是歐盟中的窮國,
都是因為那些好吃懶做不思改進的南部左翼共產黨農民和北非回教移民惹的禍,當初
都是他們要投降給盟軍才會有今天的下場,只要北義大利拋掉這個包袱的話,平均國
民收入馬上就能爬到德國水準了。

不過法西斯極右主翼者終究是少數(雖然在義大利還能拿到10%的席次是很驚人的事情)
,因此目前暫時屈就於中右聯盟的「自由人民黨」,也就是今日義大利共和國總理貝魯
斯科尼主持的右翼保守政黨。

話雖如此、貝魯斯科尼在國際上不少放砲失言事故還是凸顯了他的右傾、反共、民族
主義、反伊斯蘭、北方優位、讚揚墨索里尼等政治立場。

這種人不要說是在德國,就算是在現在的日本都不可能當選總理。

究竟是為什麼呢?義大利呀。

(sfsm云:究竟是為什麼呢?義呆利呀!)

作為探討「軸心三國」的第一篇文章,希望讀者們可以好好思考討論這些難題。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195.25

Hartmann:推,好文! 09/11 20:04
Azreal:good job! 09/11 21:27
Delilah:標題很黑塔莉亞 09/11 22:52
yunHsing:是菲利耶XD 09/11 23:36
amator:推,謝謝 09/12 19:11
gfneo:原來義大利這麼會投降還有個這麼合理的原因,筆記筆記~~~~ 09/12 20:36
akanokuruma:推推推 XD 09/12 23:26
ooostr:”只要北義大利拋掉這個包袱的話,GDP就能…”這種論調好像 09/13 00:28
ooostr:怎麼感覺很熟悉呢?科科 09/13 00:29
greatshiau:好 09/13 20:11
mgdesigner:真的感覺很熟悉! 09/14 17:11
a00080245:好文推!! 09/17 19:07
jessew07:維大力… 09/23 17:28
dake:好文必推! 09/25 18:05
terryts:大推!!! 01/28 19:11
global:大推~ 感謝分享啊~ 11/06 21:00

ref.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252668402.A.6DB.html

原作者為高仔樣,已經過原作者同意轉錄。

第二章.德意志
德國革命、戰敗、瓦解、內戰的一蹶不振過程

許多人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就是「協約戰勝同盟、四大帝國解體、凡爾賽條約」,
但是這些概括的認識不能說明德國在戰間期的心態轉變,因此我們得從德國人和奧地
利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那幾個月發生的事情。

1918年,雖然厭戰情緒高漲,德國的戰爭經濟也被逼迫到了限界點,但是在俄國革命
結束東戰線、西線開啟皇帝攻勢以來,德軍的士氣迎向了1914年序盤連戰連勝以來的
最高峰───即使這是個不切實際而且立論有些空泛的期待。德軍期待著再一次把戰
線推向馬恩河,取得有利的和談條件之際,國內發生了基爾水兵暴動事件,接著就是
德國國內反戰聲浪的總爆發。

工人、水兵、左翼運動份子的串聯使得反戰怒吼聲達到最高點,德皇迫於形勢流亡海
外,德意志帝國也就這樣劃下了句點,留下來的是一個任由協約國予取予求的戰敗國。

以英法美為首的協約國沒有認清他們之所以能在1918年取得世界大戰的勝利,是因為
「德國人不想打了」,而誤以為是「協約國戰勝了」,按照傳統的歐洲國家遊戲規則,
對德國加諸了非常苛刻的凡爾賽條約。據說法國元帥福煦強烈反對克里蒙梭總理提出
的賠償案,當凡爾賽條約簽字之際,福煦評論道:「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
而他的感嘆竟準確的應驗了。

復員歸國的德國軍人,迎接他們的是冷言嘲諷的批評和殘破不堪的家鄉,他們對於社
會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怒,並對於為何戰爭不是在前線結束而是因為後方的瓦解而告終
感到迷惑不解,再說皇帝也跑掉了,不像日本二次大戰終戰好歹還有個玉音放送說一
句「各位辛苦了、戰爭結束」,沒人來跟他們解釋局勢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
於是就出現了「背刺說」這樣的陰謀論。

有說法是指出猶太人是幕後真兇,也有看法認為煽動海軍水兵造反的共產主義者才是
責任者,但不管怎麼說,德國人至少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這種解釋讓這些殘兵敗
將感到心理稍微好過了一點,但也成為日後納粹論述建立的重要溫床基礎。

1918年的終戰對德國人來說並不代表和平的到來,法軍進駐了魯爾,波蘭甚至侵佔了
遠超過當初凡爾賽和約規範領土的普魯士地區,更慘的是德國自己也在打內戰───
德國內戰的期間大約是從1918復員終戰到1923年之間,很零星的一連串小械鬥的總集
結,根本的原因是大戰結束後德國的無政府狀態、和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的軍警力量消
失,威瑪德國自以為有控制局勢的能力而他們錯估了這點,使得德國的治安狀況幾乎
倒退回中古世紀的狀態。

共產主義者試圖組織「革命軍」奪取政權,建立一個蘇維埃式的共和國;而那些從前
線歸國的退伍軍人則組成右翼民兵「自由軍團」與之械鬥火拼,波蘭騎兵則在德東省
份燒殺擄掠鼓吹波森省起義來歸,就算後來自由軍團被解散,德國各地仍常傳出各式
各樣的民兵交火事件;威瑪政府因為手上無兵,所以只能看著極右派和共產黨與波蘭
兵開著裝甲車用機關槍在街上戰鬥(盡管這些白天廝殺的民兵晚上會跑到同一家啤酒
館裡喝酒),然後縮在議會裡發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泛法案,儘管這些法案被認為擁
有很高的完成度,但在沒有辦法付諸實現的情況下也不過是桌上空談而已。

奧地利的情況是更糟糕的,雖然沒有在打內戰,可是奧匈帝國解體後,僅剩下「帝國
的頭腦」部份的奧地利本土根本無法照顧自己,充滿了音樂家與藝術家的土地無法生
產麵包與鋼鐵,奧地利代表幾乎是每年跪下來央求國聯能夠同意德國或義大利還是瑞
士哪個誰請把奧地利合併起來,不然賣給英國法國還是美國都無所謂,不然他們就全
都要餓死了───不過依照民族自決原則,這個快餓死的新國家奧地利還是只能做自
己,到最後奧地利在戰間期最主要的經濟產業是對德國貿易啤酒與食品。

然而,挽救了這一切,在威瑪德國即將遭受滅頂之災以前伸出援手的國家,是那個在
大海另一端,曾被歌德頌揚為「沒有舊世界包袱的美麗之國」。

重建的一線曙光

美國的經濟情況沒有英法那麼惡劣,對於德國的賠款需求不是那麼樣的迫切,而美國
的民意大致上也因為德國投降而使露西塔尼亞號事件的怒氣得到消解;因此整體來說,
美國就算不願意主持國際聯盟,但還是很樂意免除對德國的部份戰爭賠款,並且提供
重建所需的經濟援助和低息貸款,相對的用低價採購德國工業製品作為抵償賠款的變
通方式,這就是「道威斯計畫」。

道威斯計畫這筆寶貴的錢對威瑪德國來說正是天降甘霖,積欠好幾年沒發的軍餉和拖
到現在都沒能成真的法案都可以正式實施了,威瑪政府得以重整軍警組織,壓制新興
的共黨和極右勢力,恢復治安並重建德國政府的法統正當性。差不多就在這個時間點,
希特勒帶領衝鋒隊員(SA)發動慕尼黑啤酒館起義,結果被體制已經確立再建的威瑪
政府肅清逮捕,進了監獄。

1923~1929之間,威瑪共和國在古斯塔夫.施特拉瑟曼(Gustav Stresemann)總理的
領導下,透過美國的網開一面,得以一邊喘息一邊償還對英法的戰爭賠款,英法也願
意撤出魯爾區,德國取回了「正常國家」的外交地位,德國國防軍悄悄的以治安和後
備為名目重建起來,一切情勢看起來正在好轉當中,威瑪德國的經濟逐漸超越了1914
年開戰前夕的那個德意志帝國。

但是、這些繁榮都只不過是假像、是那場世界大戰的戰爭景氣殘餘之下,名為美國的
巨大發電機持續運轉的結果。

1929年10月初,振興威瑪德國的施特拉瑟曼總理逝世,僅僅一個月後,華爾街股票暴
跌,揭開了名為經濟大恐慌的時代。

發電機停止運轉、照亮德國未來道路的明燈也隨之熄滅。

經濟大恐慌與希特勒的崛起

美國人的倒下使得德國失去了最後一位救星,才剛剛有所起色的經濟馬上又倒在地上
再起不能。施特拉瑟曼總理後繼無人,威瑪政府進入頻繁更換總理的時期,但卻無人
能夠解決問題、百姓們往往還記不住總理的名字就又倒閣改選了,唯一留下的印象就
是「無能的政客」。

1930年代,德國國會當時主要是由兩大政黨───保守左翼的社會民主黨(SPD)與
激進左翼的德國共產黨(KPD)彼此競爭,中間再夾雜一些其他小黨組成的執政或在野
聯盟;而一個新誕生的政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黨(NSDAP),也就是納粹黨卻
在其黨魁希特勒的領導下迅速地竄紅,在 1932年七月的國會大選中取得了37.3%的支
持率,成為德國第一大黨。

在這裡肯定有必要解說一下希特勒這個人與納粹黨這個黨,大家都知道的事就盡量不
提了,只講一些比較重要但又經常為世人所遺忘的部份。

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是個不太成功的畫家,因為考不上美術學校,而以德軍身份參
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曾遭毒氣與子彈的攻擊而負傷,並曾因勇敢戰鬥而得到了勳
章,最後以一介伍長勤務上等兵身份退伍。

戰後那段混亂的德國內戰期間,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左派團體德國工人黨的活動,因為
熱心於各種辯論演講而被邀請入黨,稍後被推舉成為黨主席後,希特勒把黨名更換成
納粹黨。

年輕時代的希特勒對於1922年墨索里尼的「進軍羅馬」一舉成功感到非常崇拜,於是
追隨法西斯路線,組織了暴力團「衝鋒隊(SA)」,計畫從慕尼黑發動一次「進軍柏
林」的起義;不過希特勒顯然過度高估自己,他的追隨者只有喝醉的酒客和拍手叫好
的工人,而資本家、教會、軍警公權力這時都已經被重整完畢的威瑪德國收編完成,
因此1923年的這場政變被威瑪政府鎮壓成功,拘捕入獄。

法西斯路線的失敗與民主選舉的勝利

希特勒在獄中重新規劃他的路線,並完成了「我的奮鬥」這本口述自傳,出獄後確立
了幾個未來納粹黨的新政策方針:

1.放棄武力奪權方針,廢除衝鋒隊(SA)、改建武裝親衛隊(SS)
2.以反共反左派作為競選訴求
3.鼓吹德意志民族主義與優生學說、反猶太、反天主教

用法西斯的手段奪權不成,希特勒就循著民主的遊戲規則加入牌局了,1928年納粹黨
初次加入國會選舉,僅取得12席與2.6%的得票率,但由於納粹黨積極參與國政並且發
表激進右派言論之故,很快就取得了國民們的注意力。

從行銷面的角度來說,納粹黨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德國政界的市場真空,德共黨與社民
黨都是左翼政黨,兩黨的主張都是維持凡爾賽體制,不過償還債務的方法一個是效法
蘇聯老大哥實行計畫經濟、另一個是與資本家合作緊抱西歐美帝大腿請求減少債務,
而納粹黨提出了德國人想做不敢說的心裡話:

「去他的凡爾賽、還你個辣塊媽媽的賠款!」

於是納粹黨吸收了社民黨傳統的工人.軍人.資本家.保守派知識份子票源,在1932
年大選把社民黨邊緣化,擠下德國共產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並主導組閣,也就不是那
麼令人意外的事了。

隨後在納粹黨策動下,1933年的國會議事堂縱火案重創了共產黨的形象,希特勒有了
名正言順的理由剷除作為第一大在野黨的共產黨,納粹黨得到了 43.9%的席位,再聯
合其他在野勢力獲得過三分之二支持,坐穩執政黨寶座。儘管並不是100%,但是德國
人仍然為這過半數的支持率而付出了代價。

而第三大黨的社民黨除了投反對票之外也不會作什麼有意義的抵抗了(社民黨反對的
就是德共黨的武裝打倒資產家建立無產階級政府這一套玩意兒,怎麼想都不可能會鬧
革命),既然反對黨僅僅滿足於發表異議就好,希特勒在以國會多數的民意基礎上通
過了授權法以解散.取締納粹黨以外的非法政黨,並且將立法權收歸,獲得塗改遊戲
規則的權力,所以之後德國就不需要再舉辦國會大選了。不過,作為對黨外勢力的妥
協案,納粹拉攏了右翼政黨的重要人物進入內閣,以作為解散政黨的權力交換。

1934年興登堡總統過世後,由希特勒一人兼總統總理二職,宣示了威瑪共和的落幕與
第三帝國德意志的開始。

很諷刺地,德國通過民主選舉而非武裝政變,正式進入納粹獨裁專制時代。

但套用德國電影「帝國毀滅」中宣傳部長戈貝爾的一句話:「是德國人親手把權力交
給了納粹黨,如今一起滅亡是他們咎由自取。」

納粹德國與其他軸心國家的相異之處

在1934年正式執政以來,納粹黨開始改造德意志這個國家「黨國化」,既然只有納粹
黨這個黨的話那麼黨機器也就相當於國家機器了,同時教育制度、官僚任用等體制層
面也都可以依納粹黨的需求來調整標準,就連公務員、律師、法官的選考過程中都增
加了忠誠考核和軍訓測驗等無關的內容。

納粹德國使用擴軍、公共建設、福利政策三大法寶安撫民心;並以排猶、反共、撕毀
凡爾賽(儘管英法早沒指望過德國還錢了)做為號召民眾團結的神主牌,事實證明這
些招數相當管用,同樣具有強烈排猶反共情緒的英美等國,在大戰爆發前還出現許多
納粹支持者,甚至在美國還有為其游說和主張美國國社主義化的納粹同情者團體。

擴軍、公共建設、福利政策三管齊下的結果是德國的財政很快就完蛋了,索要奧地利、
索要捷克斯洛伐克、索要波蘭變成點燃世界大戰其實都是財政方面不得不為的判斷;
就算納粹德國靠著印鈔票咬牙不打仗硬撐下去,那也只不過是讓納粹德國成為威瑪第
二而已。與日本和義大利這些事實上除開戰外有其他選擇方案的國家不同,納粹德國
不開戰事實上就幾無活路可走。

排猶政策頗得大眾歡心,但是排掉的猶太人要放哪裡去則成了大問題,如果大家都眼
不見為淨,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請他們永久消失掉,正如史達林所說的:「殺人是最好
解決問題的方法,人沒了自然就不會有問題了」,於是納粹德國開始其他軸心國家不
曾見到過的大規模種族滅絕式生產線屠殺。

儘管納粹德國堪稱軸心三國中政府控制力最強、國家團結度最高、政府效能度第一名
的專業獨裁政府,但是各種黨國化的政策推行仍然稱不上是順利;特別是保有自身傳
統矜持的老國防軍,始終抵抗著納粹「黨化」的勢力滲入,一直要到馮.布倫堡事件
國防軍才屈膝臣服,到了1944年的720事件之後才正式跪地黨國化。

雖然財政方面極度困難,德國對於世界大戰的準備相當積極,德國是軸心三國之中唯
一一個在開戰前有計劃屯積儲備石油和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並推動軍訓教育和國民
教育結為一體的國家,盡管它的準備並不充份,後來被證明即使充份也贏不了世界大
戰,但不管怎麼說,納粹德國相較起「趁火打劫義大利」和「騎虎難下大日本」來說,
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行徑顯然是預謀犯而不是臨時起意犯。

在歷經了許多軍事研究者耳熟能詳的大戰役後,納粹德國隨著希特勒的自殺劃上句點,
最後一任總統鄧尼茲一邊對蘇聯能拖且拖、把東德國民救回來西方的努力後,接受了
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

戰後的德意志

德國戰後分別被美英法和蘇聯佔領,分割成為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與德意志
民主共和國(東德)兩個國家,而基於背後的佔領國之立場與意志,戰後東西兩德也
都一致的表達了否定過去納粹德國的立場。

戰爭結束後有很多不為德國本土民眾所知的事實暴露出來,像是對猶太人的大滅絕,
還有那些反納粹的政治犯和異議者去了哪裡,種種真相令德國人再度大受打擊,因此
戰後那一世代的德國教育著重於去納粹化,為了「避免讓納粹再度成真」而積極把這
些歷史納入教科書中,並推動反納粹法案禁絕納粹份子在德國境內的活動,一切相關
的圖騰、印紀、形狀、相關聯的藝術創作也都遭到取締。

或許是德國人做的太離譜了,也太自虐了,戰後直到今天大概除了還在扒德國油水的
以色列以外,其他歐美國家很少再跟德國談起戰爭責任的話題,乃至於許多被德國取
締的老納粹,是移居到法國境內接受法國政治庇護的,因為法國對於納粹取締的法規
並沒有像德國這樣到了矯枉過正的境界。

曾有德國人譏諷此種狀況為:德國人用納粹的方式趕走了納粹。相對的、強力取締納
粹的反動在1990年代德國統一之後反映出來,由於東西兩德統一帶來的經濟停頓期、
高失業率,那些戰後出生接受去納粹化教育的年輕世代,開始高呼起「為什麼兩德要
統一?」「為什麼要負上跟我沒關係的猶太血債?」「憑什麼納粹就不好?」的口號
作為反父輩威權的動力,挑戰那些戰間期世代父祖輩們的神經,新納粹運動一時之間
也頗有從德國再興之趨勢。

不過他們也發現到過去自己逃避納粹、把過錯塞給納粹的態度出了問題,伴隨著21世
紀的德國電影、文藝界開始重視「我們的爺爺奶奶是納粹」這個不可磨滅的事實,許
多老一輩的德國人脫下了他們隱瞞子孫一甲子的謊言,披露出納粹黨、親衛隊、少女
團、衝鋒隊員等不可告人的身份,而新生代的德國導演們也透過影像作品向全世界傳
達「德國人所看到的納粹」之真象。

大體上來說,德國人終究承認了「納粹黨是德國人選出來、被德國人支持、由德國人
去實施大滅絕」的責任,這個責任成為他們永久無法脫下的重擔,刻苦但鮮明地,烙
印在每一個國民腦海裡揮之不去,想忘也忘不掉的恥辱。

至今,再統一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歐盟境內總生產力排行第一、世界排行第三的
經濟大國。雖說政治地位不如英法傳統列強,但是德國正在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

究竟這樣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呢?也許只有歷史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吧。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195.25

Hartmann:大推 09/11 21:12
gfneo:有讀有推 09/11 23:13
Fredck:PUSH! 09/11 23:22
discoveryray:Stresemann大部分時間是外交部長吧 09/12 01:38
amurosheu:想到德國朋友和我解釋的”預防性的民主” 09/12 02:42
QuentinHu:推推 09/12 15:40
kuninaka:有一部分是被戰勝國河蟹 09/12 15:51
amator:不能不推 09/12 19:11
akanokuruma:推! 09/12 23:29
bergamont:推! 09/13 09:39
greatshiau:推 09/13 20:21
adst513:我們的公民課本稱為防禦性民主 09/15 21:35
andystupid:推推 09/16 12:19
dake:好文 09/25 11:03
terryts:好文必推!!! 01/28 19:35
global:大推~ 感謝分享啊~ 11/06 20:55
global:感謝分享啊~ 11/06 20:57

ref.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311558576.A.7B9.html

寫給各位過政信和牟田口:

這個版的一個大宗就是關於二戰的如果 而二戰前夕的日本也是假設的大宗之一
不過在做各種關於戰前日本的種種假設題目時 常常很多人被一句

“構想者已被馬糞(日本陸軍)槍殺 歷史未改變” 然後整題劣退

私以為要做各種如果假設時 必須要從各種已發生的事實中 細細理出一些些可能的脈絡
而不是基於後見之明做想當然耳的直覺反應
甚至是搞機械降神(deus ex amcina)式的劇本大魔改

所以就將隔壁的這篇”軸心三國的戰前戰後史-日本篇”轉來
望能讓諸位看官對實際日本的狀況有些大概的了解

不過我還是要引文中米內光政的話作結

「為了日本的未來,這場戰爭日本必須敗,非敗不可」

鐵瓦 哈幾罵修

//////////////////////////////////////////////////////////////////////////////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AgZanh2 ]

作者: sfsm (鹹魚)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轉文] 軸心三國的戰前戰後史-日本篇
時間: Fri Sep 11 19:49:04 2009

原作者為高仔樣,已經經過作者同意轉錄

第三章.日本
民國建國、大亞洲主義、戰爭景氣與大正民主時代

要比較德義日軸心三國的異同、討論日本的戰爭責任是個很複雜的話題。

特別是當我們本身也是當事國時,這種事情就更加糾纏不清,倘若從民族主義史觀的
角度出發,那永遠無法理解當時日本為什麼會走上這條路,所以我們得從第三人稱的
視角,來到1912年當時的亞洲上空,鳥瞰這片擁有地球圈三分之二人口的廣大空間,
試著讓眼光能夠拉遠到足以容納的下中、日兩國的程度。

1912年是個很有趣的年份,這一年滿清滅亡、中華民國元年開始;明治天皇駕崩、大
正天皇即位…對亞洲而言,這一年無疑是政治局勢大洗牌的巨變之年。

歷經明治年間幾場戰爭下來,日本表面上已經取得與西洋列強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
是亞洲第一個「文明開化」的列強大國;但是在這金碧輝煌的外衣底下,卻是停頓了
大約半個世紀的民生經濟。

除開帝都東京以外的地方,日本農村裡普遍還是沒自來水也沒電力,農民們下田辛勤
耕作但是地主與會社收購的價格卻壓的非常之低,因為勞動力在日本實在是不值錢,
多的是租不到地沒田可耕的無賴漢。貧農們對於剛出生的女嬰苦惱著究竟該丟進水缸
裡溺死或是拿去賣給居酒屋的婆婆,因為他們實在沒有餘力養活沒那個體力下田耕作
又得張口飯吃的女孩子。依文獻資料認真評價,就算是身為殖民地的台灣,一般佃農
的生活都比日本佃農的悲慘狀況要好上太多。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日本人想說與其餓死
在祖國不如冒險賭一把去海外闖闖,再加上日本政府鼓勵百姓前往殖民地拓殖減輕人
口壓力,因此一批又一批日本貧戶前撲後繼地前往朝鮮、台灣、東北、東南亞各國沿
海、夏威夷、美國西岸等地打拼開創新天地。

剛剛即位的大正天皇是個精神有問題的殘障人士,這個先天條件注定了他不可能如同
精力過剩的明治天皇那樣凡事都事必躬親,許多日本政治家旋即察覺到這是政府擺脫
薩長軍閥,掌握權力、確立政高於軍之文官統制體系的最佳良機。伊藤博文在遇刺之
前,曾向明治天皇陳述建立政黨政治的必要性,於是從天皇那裡拿了款子成立了中間
偏右的政黨「立憲政友會」。如今,立憲政友會培育出來的日本第一流政界人材正磨
拳擦掌準備從薩長軍人手裡接過國家的棒子。

大正二年(1913年),為了反對舊日維新元勳的薩長藩閥私自決定首相位置的違反憲
法行徑,立憲政友會的犬養毅挺身而出,號召國民用選票反對薩長藩閥的惡行,獲得
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趁勝追擊提出了對薩長派的桂內閣不信任案,從而成功逼迫
藩閥勢力暫時退出了政界。這件事被稱為「護憲運動」或「大正政變」,象徵著日本
文官政府第一次有實力可以扼止軍閥的氣燄增長。

同一時間的中國,儘管落後破敗百廢待興,對日本流露出的卻是一種敬意與崇拜的感
情。盡管歷經甲午戰爭的屈辱,但是中國知識份子普遍認定日本走的路也就是未來中
國要走的路,作為亞洲第一個向西洋開國學習、變法成功、最後成為列強之一的麻雀
變鳳凰之路,令無數胸懷大志的中國青年為之傾心,因此紛紛前往日本留學,學日語
譯日書看日本報成為了文學界的熱門話題,一批又一批的日譯洋詞被轉用到了中國,
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流行語。

特別是剛歷經了革命之後,社會上充滿了積極正面的樂觀主義,大家都認為未來這個
新中國會更好,滿清都倒台了,究竟還有什麼不能說的呢?

種種的因素交錯影響,使得中日兩國雖然起跑點不同,卻在同樣的時間點激發了自由
主義運動和文化運動。

日本政界也注意到了這個和中國重新確立關係的良機,雖說孫大砲口無遮攔但確實交
上了不少朋友,如果利用得當,日本可以與新中國劃分滿州,共抗俄國與歐美列強,
建立大亞洲新秩序───說起來這套東西本來甚至是孫大砲原創的玩意兒。

不過隨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改變了這些情況。新中國又分裂了,孫大砲成了地方政
權,考慮地理位置之便日本決定扶植東北奉系作為在華利益的代言人;同時1914年爆
發的世界大戰,使得戰爭特需的景氣蒸蒸日上,戰前一直沒人理睬沒人愛的日本工業
產品、台灣朝鮮殖民地生產的米麥糖碳如今都成了暢銷的熱賣貨,國民生活的改善也
有助於日本人關心政治和言論自由,護憲派站穩了更強的民意基礎。

一次大戰當中,民主化、政黨政治等變革在日本推行之際,殖民地的台灣、朝鮮等地
也意識到了這波民主浪潮是有好處的,於是一邊鼓吹威爾遜原則的民族自決,一邊向
日本要求成立議會實施自治,於是爆發了朝鮮三一運動。顧慮國際觀感與國內民主潮
流,日本也順應局勢,推動內地延長主義和同化政策,派遣文官治理殖民地,減少了
駐軍數量和權限。

日俄戰爭以來的老盟友英國來向日本求救了,日本敷衍了事派點應付程度的軍隊去歐
洲觀望之外,日本人把目光擺向了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如今正是名正言順趁火打劫
的好時機呀。於是山東和太平洋諸島上的德國殖民地就被日本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之名給搶走了。

不過日本沒有想到這一趁火打劫的結果,看似履行了英日同盟的條約義務,卻大幅地
提高了英國與中國的警戒心。戰後的中國在五四運動的壓力下拒簽凡爾賽條約,英國
則認為日本三分幫忙七分坐大,日後必將在太平洋為患,因此決定把在亞洲利益的結
盟對像切換至中國的代表政權(現在是北洋政府、北伐之後就是國民政府),並聯合
美澳荷對日本形成包圍態勢,並且在稍後的華盛頓海軍裁軍公約上準備好了特別要為
日本上的菜。

那就是「英美五、日本三」的海軍噸位比例限制。

換句話說,未來日本只能保持對美國和對英國60%規模以下噸位的海軍艦艇,這件事嚴
重地刺激了日本右派的自尊心與愛國主義,社會上彌漫著一股「拒簽霸道英米鬼畜條
約」「維護天皇統帥權」的言論風氣。

不過,做為當事人的日本海軍和日本政府本身倒是看的沒那麼嚴重,因為考慮到預算
問題,本來日本海軍的噸位就連對美六成的標準都滿足不了。曾經提出八八艦隊計畫
希望打造一批強力戰艦隊的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如今也因為沙俄倒台完蛋了,未來
日本又不可能向最大貿易國的英美開戰,根本不需要規模這麼大的海軍,所以親自參
加了華盛頓海軍公約簽字,確立了之後近二十年的「海軍假日」軍備停滯期。

不過這一簽下去又不得了,右翼一氣之下就出刺客斃了加藤的上司,堪稱「日本政黨
政治之父」的原敬總理,加藤只好趕回日本國內處理善後事宜。

暗殺大作戰
日本近代的政治史說是一部刺客列傳其實也不為過。

坂本龍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這些著名人物有被自己的同胞做掉的,也有被外
國人幹掉的,總而言之在沒有民主投票傳統的日本與其殖民地,失敗者或弱勢者使用
刺殺的方式表達不滿可說是一種傳統,就連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太子時代訪日時都差
點險遭日本人幹掉。在接下來的大正.昭和史更可以說暗殺這門事從民俗技藝升華到
了流行時尚的程度。

更加不妙的是,日本社會有著同情弱者和失敗者的傳統。這種心態不難理解,就像南
北戰爭的重演中總是南軍人數比較多,而軍武迷對於德國的興趣顯然遠大於對美國和
蘇聯這些戰勝國的興趣;但是剛才我們提到了日本民間的生活水準其實是很不妙的,
因此刺客謀殺政府官員往往被底層群眾當成了「天誅腐敗國賊之義俠」,這種風氣後
來也被右翼團體掌握,往往利用民意積極影響審判結果,最後不止刺殺甚至連兵變叛
亂此等大事也都可以從輕發落和諧處理了事。

而這些刺客的行動有激進派個人為之,亦有陰謀家背後贊助的,但是不論如何,大人
物被刺殺必然導致有人將從之後的權力真空或政策轉向中得利,這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好比說韓國志士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案,原本在南北兩韓是被宣傳為抗日烈士的定位,
但是近年來的調查反而大翻案,顯示安重根可能只是被主張合併韓國的山縣有朋等日
本右翼所利用的一枚棋子,用以剷除顧慮國際眼光主張保持李氏朝鮮作為傀儡政權的
伊藤博文。

剛才提到了加藤友三郎回國,協助接替原敬遇刺後臨時的高橋是清代總理政府,高橋
總理考慮到接下來反對裁軍的右翼肯定會處處妨害杯葛立憲政友會的政府,於是請求
同樣身為軍人的加藤能夠組閣救國。

加藤友三郎接了總理大臣的棒,聯合貴族和立憲政友會的政治家,趁著老是妄想著征
服大陸進軍俄羅斯的維新元勳山縣有朋死去的最佳時機,先裁了一半的海軍主力艦,
再裁了四個陸軍師團,令右翼進軍俄滿蒙的美夢破碎,是日本戰前史上空前也是絕後
的唯一一次裁軍。加藤內閣也制定普通選舉法,大致上排除貴族與藩閥介入政治的機
會,為大正民主打下了基礎。

雖然很多人想刺殺加藤總理,不過都給他避開了,但是之後連帶衍生出的問題則又死
了一大票政治人物。至於同一時代裡貴族藩閥想要重掌政治,又被立憲政友會與犬養
毅阻止的「第二次護憲運動」就只提不述、相較起第一次護憲運動是比較小規模的事
情。

1926年、本來身體就不是很好的大正天皇因為心臟病駕崩,結束了14年的大正年號,
也宣告了「大正民主時代」或「大正浪漫主義」的告一段落。

昭和天皇即位之後,隨之而來的狂風暴雨,很快就會吹垮得來不易的短暫民主自由風氣。

泡沫經濟崩潰、政黨政治瓦解

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除了襲擊德國與義大利之外,日本也理所當然的被這股寒風吹到,
一次大戰戰爭景氣以來的日本工商產業全面瓦解,日本本土陷入米荒,平民沒有錢可
以買飯餬口果腹,殖民地輸入的台灣朝鮮米更加惡化了原本就很糟的物價市場,全國
各地都再次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種極端困苦窘境,老百姓的不滿節節
升高,不滿極欲對外發洩。

1931年9月18日,當時只是陸軍佐級參謀的板垣征四郎和石原筦爾,私自推動了柳條
溝事變,關東軍趁機一舉擴大戰火,以保護鐵路的名目佔領了東北各省,這件事直到
10月左右才引起國際注意,立憲政友會主導的日本政府雖然下達了撤退停戰的命令,
但卻被關東軍故意裝作通訊不良而沒有效果。

1931年底,無法處理現況的立憲政友會內閣背負九一八開戰責任總辭改組,拱出已經
算是半退休狀態的犬養毅出來回鍋總理大臣,1932年完成了政權更替。犬養一上台很
快發揮魄力,拒絕承認滿洲國,揚言嚴懲抗命軍人,並且主導日本對華談判,希望能
夠為這個軍方不聽話亂跑的國際大事故找個台階下,讓雙方都能滿意解決,最後的方
案甚至不排除自東北完全撤軍。

這種情況明顯的讓犬養成為了所有日本右翼的眼中釘,於是在接下來的1932年5月15
日爆發了改變日本歷史走向的那件大事。

這天一批屬於血盟團、櫻會等右翼組織的日本海軍與陸軍軍官、軍校生,帶著槍衝進
總理大臣犬養毅的首相辦公室內將其刺殺。

犬養毅死前的最後一句遺言是:「慢著,慢著,有話好說,有什麼事是不能解決的嗎…」
不過那群頭腦衝血的憤青右翼回答他的卻是:「問答無用!開槍!」

身為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和儒學者,犬養死前大概作夢也想不到自己所領導的國民是
這麼樣的無法溝通吧。不過這裡還是要為這些刺殺犬養的年輕日本軍官說明一下動機,
這得要從大正年代的軍人待遇講起了。相較起打了一羅筐仗所以大家都有官可升有勳
章可領的明治時代,大正年代的軍人因為裁軍與和平,所以基本上是沒事可做的稅金
米蟲。

因為犬養毅是很擅長發表演說的政治人物,他也經常在公眾場合極盡譏諷之能事地向
老百姓說明不打仗的軍隊是如何的無用,應當縮減裁撤;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一股新
的認知,與一般華人印象中1930昭和年代那種大家看到軍人挺胸敬禮的狀況不同,1920
大正年代的日本,基本上也是處於「好男不當兵」、「軍隊是社會的米蟲」,同時軍
人的自尊與士氣都極端低落的時代。

海軍戰史作家阿川宏之的書中也有提到,大正年代的海軍軍官薪水已經很微薄了,士
官以下的下士官和水兵更是窮到只能喝味增湯還沒那麼奢侈到加白飯,於是大家都寧
可窩在海軍餐廳也不肯回家過夜。非軍人的海軍雇員例如海軍技工就更慘了,當時許
多人都憤憤不平地悲嘆道「難道這是帝國軍人應有的待遇嗎」。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右翼團體找得到憤青來當刺客了,時局艱困,待遇又
糟,這種情況下氣憤是應該,想找人當箭靶發洩也很合理。

五一五事件震撼了日本全國,但是隨之而來更讓人吃驚的是事後的處置,在全國各地
如雪片般湧來的請願書聲援下,11位參與行刺犬養首相的軍官/准軍官都從輕發落。

犬養死後,立憲政友會再也沒有檯面上的大人物夠格組閣執政了,於是日後就由海陸
軍聯合組閣形成所謂「中道內閣」或「聯合內閣」,日本的政黨政治瓦解,從昭和七
年(1932)開始正式進入所謂軍閥內閣時代,同一年日本成立特高警察,頒布特別調
查法以掃蕩左派、共黨份子、反戰主義者、民主人士。

很快就有人理解到了其中錯綜複雜的蛛絲馬跡脈絡:總理府的警備鬆懈的幾乎等於沒
有、暗殺計畫的主謀者並非11人中的任何一人、同時內大臣跟北一輝、大川周明等右
翼的思想領導者有所交流,而權力者從中介入影響審判決定了最後的從輕發落,於是
拼圖很快的有了大概的輪廓。五一五事件是一次偽裝成暗殺的政變,不過政變是透過
局外人來操作的,好在精通政治的犬養倒地之後能夠改變明治政府的政策方針。

這也就是稍後二二六事件爆發的重要導火線之一,不過參與二二六的政變軍人並沒有
想到這次他們站到了相反的立場去。

統制派與皇道派之爭

民主派、護憲派的政治人物從檯面上一掃而空之後,日本必將走向極右鷹派邁向開戰
之路,就幾乎是勢不可擋的方向了。

但是因為昭和天皇腦筋清醒,不似大正天皇全天下都知道他是個被腦膜炎燒壞的白癡,
所以日本內部就產生了兩派意見:廢除內閣大政奉還、確立天皇神化專制獨裁的體制,
這一派人被稱作皇道派;另一批人認為無需這麼胡來,繼續挾天皇以令日本,搞集團
寡頭統治,這群人就是統制派。考慮到昭和天皇本人是思考明晰的理智人物,後世眼
光看來皇道派的主張說不定也有點道理,但沒發生過的事情也只能當作架空歷史看待。

總而言之,二二六事變就是這群皇道派主張的陸軍軍人,與他們所指揮的首都戍衛部
隊:禁衛第一師團旗下的一部份陸軍士兵共約1400人,計畫襲擊日本總理大臣、大藏
大臣、侍從長、內大臣等內閣要員的一次武裝政變行動。昭和11年(1936年)2月26日
凌晨兵變開始,政變軍開始襲擊東京霞之關的政府部門。

在這當中只有總理岡田啟介、侍從長鈴木貫太郎兩人逃過一劫,其餘還在東京的內閣
成員幾乎被血洗一空。雖然警視庁的警察嘗試抵抗,但也在政變軍的壓倒性火力之下
被消滅了,警視庁本部也被佔據,海軍雖然緊急出動第一艦隊的戰列艦長門把主砲瞄
準了東京,但也不可能就這樣真的把40公分的砲彈打進帝都東京裡去,於是首都圈唯
一可以控制狀況的人物,就剩下了統制派的頭目───東條英機與他的憲兵隊。

二二六事件最後由於昭和天皇強硬地駁斥政變軍人的論點,並下達戒嚴令指示強力鎮
壓,發動政變的皇道派軍官將校也覺得站不住腳,在圍城幾天之後以繳械投降的形式
落幕了。

東條英機隨後就開始掃蕩清算皇道派的將官,首謀17人被槍決,四名陸軍大將被貶入
預備役,山下奉文等少壯將軍全部轉出日本本土去邊境數松樹,至於那些參與政變的
禁衛師團官兵則全部打散轉任到中國戰場最前線去,好讓戰場自動煙滅掉所有一切的
證據。原本參與二二六政變的官兵們期待的是如同五一五那樣的「從輕發落」,不過
他們這次預想錯了,五一五是日本右翼聯合起來幹掉文官內閣,而二二六是皇道派與
統制派之爭,派系鬥爭本來就不該給失敗者留退路。

後世也有陰謀論認為,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不被陸軍情報部和風紀管理的憲兵隊知道,
因此是統制派為了清掃皇道派掌握權力,順便借刀殺人讓皇道派幹掉現在檯面上的海
軍內閣,如此一來陸軍統制派就可以把屁股安安穩穩的放上政府寶座,挾天皇以令日
本了。不管怎麼說,二二六事變之後得利最大的人就是東條英機等統制派的陸軍軍閥。

不過東條英機想太美了,因為在關東軍裡還有的是自動自發幫他捅漏子的好部下們呢。

下克上與暴走機關車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日本與中華民國正式在華北地方打響了九一八以來
首見的戰火。

但是、與通說的「日本就此開始侵略中國、八年抗戰開始」的誤解不同,就在這個時
間點,中國與日本雙方根本都還不想開戰,也根本還沒做好開戰的準備,中日政府緊
急進行談判磋商希望把事情壓下來,雙方各退一步懲罰首謀者來解決問題。

至少這時的日本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中將,九一八事變的首謀者,就強烈反對
擴大對中國的戰火。但是、規劃擴大華北戰鬥的關東軍參謀武藤章則語帶譏諷地對石
原回嗆道:「我是效法閣下您在滿州做的豐功偉業啊」。

從石原莞爾開始,「戴功立罪」「獨斷專行」的潮流早已傳遍了整個關東軍,現在局
勢是一發不可收拾了。再加上關東軍背後有東條英機在撐腰,與東條交惡又曾經痛罵
「東條一等兵」的石原混不下去,從此之後被一路左遷,後來乾脆貶為預備役在家發
表反政府言論了。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中華民國與日本都抱著談判的希望,就這麼「不宣而戰」地打
了1937~1941整整四年的「抗戰」。之所以不正式宣戰,其實很單純是希望這場戰爭能
在哪個時間點有台階下時可以解釋成「衝突」或「紛爭」罷了───中日兩國正式彼
此宣戰則是拖到了珍珠港事變之後的事,從那之後立場逆轉,中國拒絕跟日本談,日
本想談也找不到門路可走,只有被老美打趴在地上的份了。

從七七事變中日開打之後,辻政信、神重德等一派校佐中階軍官更是如魚得水,既然
別的軍官都可以玩出九一八或七七,憑我的才智能力難道還鬧不出更大的嗎?於是張
鼓峰、諾門罕等突發事故更加使得日本帝國本來就不是很多的人力物力,越益消耗分
散到了大陸戰場上。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不可回頭之路

在戰雲密怖的1930年代,日本畏懼蘇聯的勢力而簽訂了日德義三國防共軸心條約,希
望能藉由德國牽制蘇聯氣燄,不過接下來日本外交政策遭遇的是一連串教人措手不及
的驚濤駭浪,在三國軸心條約簽署後不久,德國跟蘇聯又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當時的日本總理平沼留下了一句「歐洲情勢真是複雜怪奇」的名言後帶領內閣總辭了。

1940年,由貴族院出身的近衛文麿主導的近衛內閣,拉入東條英機等陸軍實力派人物,
希望能夠結成有如納粹、法西斯般的專政體制,達成舉國上下一心團結的效果,於是
結合右派政黨勢力,逐一廢除日本的政黨,至此為止日本早已半死不活的議會制終於
被送上了死刑台。

考慮到德蘇都已經簽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去跟蘇聯簽個保障用的條約應該也不為過
吧,於是1941年4月達成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僅僅在兩個月之後,納粹德國發動
巴巴羅沙作戰侵俄,日本這次又慢了人家一步,史達林這下子可以把遠東軍送去增援
東線了,歐洲情勢真是複雜怪奇。

不過近衛內閣希望趁著德國在歐洲大鬧之際趁火打劫接收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的動
作,卻招致了來自英美的強烈壓力,1941年7月28日之後美國宣佈全面禁止對日本的石
油.鋼鐵輸出,中英荷隨後跟進,形成了有名的ABCD包圍網。美國禁運對日本的衝擊
是極為致命的,踩上地雷的近衛內閣只好總辭下台、由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組閣。

「憲兵東條」

東條英機究竟是何許人也?一般歐美華人多半視他為日本軍閥與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
二次大戰的日本最高領導人,實際上這些認識可以說對,但也不是完全正確,雖然很
複雜,但原因我會在接下來解釋清楚。

東條英機是軍人家族出身,他的前半生風平浪靜,可說是非常平淡無味,他在陸軍官
校裡的成績普普通通,經歷普普通通,做人也普普通通,嚴格說起來除了「駐德駐瑞
士武官」、「憲兵司令」這些背景以外實在是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徵。東條英機是親
德派,本身是個挾天皇以令日本的統制派,但他個人對於太平洋開戰事實上抱持著保
守的觀點,嚴格說來對於英美開戰的這個決定,也是繼承近衛內閣捅出來的簍子,再
依杉山元陸軍大臣的樂觀主義看法進行下去的。

那麼我們仔細推敲,東條英機究竟在太平洋戰爭裡下過什麼重大決定嗎?

嗯…沒有。基本上他沒有發表過什麼名演說,也沒有主導過任何一次重大的政策轉換,
東條只是帶著他的憲兵,去抓去逮捕在立場上反對或批評當前政府的人,然後把異議
者送到華中或瓜達康納爾之類的激戰地讓他們自生自滅而已,除此之外他什麼決定都
沒下過。嚴格的講,東條對待政敵算是仁慈的了,戰後還真的有人活著從戰場上爬了
回來大罵東條大馬鹿野郎。

雖然一人身兼五六個內閣官職,但東條稱不上是獨裁者,他連「有魅力」這點都稱不
上,在軍校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支吾結巴,內容前後反覆,阿川宏之直接批評東條
的言論是「荒腔走板」,他的演說內容成了年輕軍官茶餘飯後的笑料,內容也很膚淺
缺乏典故,自然東條也沒有那麼大的煽動力或魅力足以主導國家政策的方向。

持平來說,東條只不過是體制上剛好輪到他來坐大位的標準行政官僚一員,就是這樣
而已。日本的政府、公司、機構都是這樣,嚴守長幼倫理,老鳥菜鳥有序,只要謹守
自己本份照著老規矩作事,平平安安混到退休就沒有問題的官僚組織。倘若東條上面
還有大人物他或許可以下克上玩兩圈,但是現在上面就是天皇了,克不上去了,所以
東條就變的無事可做,只能當個下面要什麼通通都說「沒問題」的老好人。

也有一說指出,這種時候東條如果要跟英美和談,或是更早之前在剛組閣時退出印度
支那接受赫爾備忘錄,那他馬上就會被更年輕的右翼軍人做掉,新總理不會承認這些
通敵談判內容,所以不管做什麼都是無意義的。

既然做什麼都一樣,那就擺爛吧。

這就是日本在東條內閣執政期間,步向太平洋戰爭的大致經緯。由於不可能放棄滿州
與印度支那從大陸撤退,日本否決了赫爾備忘錄,海軍開始著手準備偷襲珍珠港。

在那之後,日本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走向了戰敗之路。

終戰工作與煙滅證據

走到了1944年,差不多全日本的軍人和政府官員都知道差不多要戰敗了,一股怨氣無
處發洩,於是大家把矛頭指向了那個身兼一堆內閣官位又坐了總理位置三年半的憲兵
東條頭上,於是召開重臣會議,以陸海軍和貴族藩閥等元老勢力施壓逼退東條。

順應局勢制定絕對國防圈政策的東條,怎麼想都想不通為什麼會因為馬利亞那海戰和
賽班島玉碎之些雞毛蒜皮大的小事就被彈劾,他跑去找昭和天皇直訴,但卻被天皇冷
冷回應「那你就下台啊」,於是發生了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在1944年大戰正熱的時
候,被全世界認為是「日本軍閥頭目」的東條英機,不是透過政變也不是革命或叛亂,
就宣怖內閣總辭下台了。

本來日本打從一開始就不是法西斯國家,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極右內閣制寡頭獨裁
國家而已。接下來日本內部開始陷入了一種無目標的迷走,直到終於下定決心投降之
前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考慮清楚。

以前朝鮮總督和陸軍軍人的小磯國昭組成的新內閣,小磯內閣仍抱持著希望能有條件
停戰的目標,結果卻陷入了鬼打牆的漫遊狀態而被戲稱為「燒炭動力卡車」,雖然努
力嘗試對中華民國談判停戰,但是都已經打到這個節骨眼了怎麼可能還會跟日本談,
被爽快的拒絕了,再加上菲律賓失陷、美軍登陸沖繩、日本本土轟炸等一連串的打擊,
所以在1945年4月總辭解散,政權轉移到了「終戰內閣」的鈴木貫太郎政權手中。

希特勒自殺與德國戰敗投降,更加促進了這位前海軍大臣主持的鈴木內閣推動終戰事
務的決心,雖然國內還有各式各樣的雜音,許多右派勢力潛伏希望再度靠刺殺扭轉局
勢,但是被刺客陰過好幾次的鈴木沒那麼容易幹掉,多次晉見天皇希望能夠接受波茨
坦宣言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

兩顆原子彈的攻擊事實上對於日本陸軍和右翼份子的信心打擊有限,但是與長崎被炸
同一天的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隨即在兩天內壓碎了日本陸軍最後一絲希望的關東
軍,才是斷絕了本土玉碎決戰希望的休止符。

在那之後,天皇允諾全面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並預先錄製好了玉音放送的帶
子並拷貝送往日本放送協會(NHK)預防有心人士破壞或天皇遭刺殺,內閣成員在8月
9日~14日之間躲躲藏藏偷偷開會了好一段時間,才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播放了玉音放
送對國民宣佈終戰、並透過瑞士向盟軍遞交降書。

雖然同一天也發生了禁衛師團中一批右翼激進軍人殺害師團長、計畫襲擊NHK阻止玉音
放送的「宮城事變」,各地也出現零星的叛亂軍人獨自展開行動,不過這批政變軍還在
與守備隊糾纏不清火拼交戰時,玉音放送就順利的完成了。在玉音放送之後,幾名主要
領導政變的激進軍人以手槍或軍刀自殺,日本總算是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最後的投降工作。

不過同一時間,日本軍方(特別是海軍)也正在積極焚燒處理文件情報,並且分配好
了接下來扛黑鍋的名單,準備接受日後東京戰犯審判時把損害降到最低點,與不知道
該怎麼辦的陸軍不同,海軍很清楚國際慣例和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他們老早就做好
了終戰的「萬全準備」。

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的異同

看到這裡讀者們一定也累了吧,本來日本的政治還有日本的歷史就不好懂,不像歐美
國家那麼爽快直接,日本人是一個含蓄內斂、保守文靜、而且故作神秘的民族,接下
來為了加強印象,我們要在談戰後日本之前簡單的比較一下這三個軸心國。

首先,德國與義大利都有明確的獨裁領袖: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這兩人都具備一定的
民意基礎,是政治活動的專家,而且堅持到了二戰最後一刻才掛點,沒能活到戰後。
但是日本卻找不到這樣的人,唯一搬得上台面的東條英機既不受歡迎、也不是政治家、
也不是透過選舉而上台的領導者。

換言之,我們在日本這個獨特的軸心國裡,找不到那個二次大戰應負責任的首謀者、
或是主犯。這種異常的情況,就變成分析和理解日本二戰史的最大障礙了。

接下來是戰略方針的問題。相信各位看到這裡都可以理解,日本一路走來的思考軌跡
是滿州->華北華中->蘇蒙->太平洋->敗戰,但是滿州事變(918)的發生對日
本而言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甚至在更久之前的加藤內閣大裁軍就可以看出,
日本其實有那個能力和決心避開二次大戰對英美蘇的戰爭,甚至是有機會避開對中國
的戰爭。

換句話說、日本其實有機會可以置身於二次大戰的漩渦之中,這一點與作為颱風眼的
德國不同,只是一連串在中國與蘇聯的暴走事故造成了既成事實,不肯放棄這些既成
事實得來之果的日本則惹火了英美,最後釀成了滅國之禍。

而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日本的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遭到政變與暗殺的破壞,否定了中
日合作和退出滿州的可能性。可以這麼說:1932年的五一五事變埋下中日大戰的火種,
1941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則註定了日美開戰,這兩件重要的史事決定了日本敗北的命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日本陷入這種舉棋不定的窘況?可以簡單的說,日本軍人與
貴族藩閥勢力在大正民主時代被護憲派政治家排除在政府之外,於是計畫利用年輕的
憤青來收拾政敵,但是消滅護憲派政治家、軍人上台組閣後,沒想到這些憤青現在玩
火玩大了,不但四處樹敵討打,而且還動輒以刺殺和恐怖行動威脅頂頭上司,這些老
軍閥於是弄成了玩火自焚的窘態。

於是這就成了一幅非常有趣的景象: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事實上是總理大臣與內閣
政要不管政事(管了會有生命危險),中階年輕軍官在自由發揮(因為建功立業不但
愛國還可以出名更重要的是不會受罰),低階小兵老百姓跟著中階命令作,但是又不
得要領也不知意義於是就擺爛做不好。嚴格來說日本大多數百姓兵卒根本不曉得上面
那批人是怎麼想的,只能這個世界就是誰說話最大聲就會留下最多記錄,所以那些暴
走的中階狂人就成了其他國家對日本的基本印象了。

故依我來說,大戰期間的日本其實是「高層無能.中階暴走.基層擺爛」十二字可以
概括解說完畢。

戰後的日本

盟軍登陸日本,實施軍管統治,解決日本戰犯這些事情就略過不提。不過日本的情況
又與德國或義大利不同,德義兩國在戰爭中和戰爭後都有發生「分裂」和「政府更替」
的情況,但是日本的政界大致上是由當初那批推動終戰的鈴木內閣、貴族重臣、海軍
的大人物在跟盟軍佔領司令部(GHQ)一同規劃新日本政局的。

基本上陸軍中上的了檯面的人物都成了日本戰犯而完蛋了,但是熟知國際法的海軍把
很多責任推到死人身上,該負責任的人不是沉大海了就是終戰日切腹了,所以戰後日
本海軍可以很乾淨的跟著盟軍一起組織政府,日後更成為海上自衛隊的骨幹,而日本
陸軍卻無法介入新生的日本陸上自衛隊體系中,就這樣被淹沒在時代洪流裡。

麥克阿瑟在韓戰爆發前的5年可以說是成了日本皇帝,他確立了天皇虛位制度、解體巨
型財閥、訂定日本戰後的教育方針、以及現行這套非戰憲法、並且大致上平息了戰後
日本短暫的混亂期。不過麥克阿瑟走後,又給了日本經濟復甦的韓戰景氣和成立自衛
隊的契機。

由於美國的需要,日本戰後得對抗共產黨所以需要樹立一個強大的反共政府,因此政
界中就少不了右翼勢力的存在,但是美國老大哥在1970年代又美中建交了,日本只好
政策大轉彎跟著聯中制蘇,立場也漸趨左翼化,直到1991蘇聯瓦解後,又因為新的亞
洲局勢變成中日對抗,於是變成今天的狀況。

那麼,日本的老百姓又是怎麼想的呢?

坦白的說,我們都看的出來日本邁向二戰的過程中看不到多少民意基礎的問題,結合
著他們不致像義大利那樣散掉的是對天皇與日本的信仰崇拜,但是這種信仰崇拜不能
解釋為什麼日本跳進了世界大戰還成了戰敗國,於是很多人認為自己哪裡是軍國主義
幫凶,分明也是受害者,典型的言論包括「這是軍閥的錯」、「老百姓是沒有責任的」、
「二次大戰跟我無關」,並且積極鼓吹裁軍廢武和解散自衛隊、撤除美日安保,這也
就是當今日本民間和左派政黨的主要政見。

當初那批因為有人幫忙扛黑鍋而沒有被清算掉,祖先是二戰軍人或是產業得益者的右
翼,則是試圖為二次大戰的話題脫罪化,反正日本在二次大戰的歷史很複雜,說也說
不明白,糊弄一陣炒點話題可以遮蓋更重要的事情。普遍來說右派是主張「日本當時
是大東亞解放者」、「日本敗於美帝而非支那」、「日本自衛隊該擺脫美帝安保獨立
建軍」等想法,但是真的右到這種程度的檯面上還找不到幾個,說太多蠢話的人比如
田母神俊雄還是會被開除回家吃自己。

坦白的講,日本左翼右翼的態度同樣不是很正確,日本戰後主流的反戰教育過於強調
戰爭責任在日本軍閥,把問題簡單化的結果是忽略了軍閥之所以出頭天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日本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縱容同情恐怖主義者、和護憲運動的瓦解。而右翼
的主張基本脫離現實,無法得到國際認同,連美國老大哥都會出來揮他巴掌,自然也
就不需要擔心日本再軍國化這種假設會成為現實。

因為日本人沒有機會像德國人那樣自己親手把權力交給獨裁者,結果也就有了一層藉
口可以推托到從他們手中奪取權力的軍閥身上,這點狀況有點類似戰後的義大利,但
是症狀又沒有義大利那麼嚴重。倘若日本歷經過本土決戰、或是日本是靠民選方式選
出一個右翼政府,也許想法會跟今天的日本有所不同,但這也只是單純的架空歷史題
材而已。

不管怎麼說,日本因為敗戰,得以從那個高壓緊繃的愛國極權社會中解放,復興之後
成為今日經濟超級列強,言論自由的社會風氣帶來了漫畫、動畫、遊戲等輝煌的現今
創意產業基石,所以也許該套用敗戰前夕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的話:「為了日本的
未來,這場戰爭日本必須敗,非敗不可」來為這篇有些混亂的文章作個總收尾。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132.225
※ 編輯: bloodrose23 來自: 118.167.132.225 (07/25 10:04)

l81311i:推 要YY日本的人麻煩請先看完這篇之後多想想 07/25 10:05

※ 編輯: bloodrose23 來自: 118.167.132.225 (07/25 10:06)

jds2518:好文~ 07/25 13:32
bismarck3025:嗯,日本的歷史發展就像出水痘一樣,總要敗一次才行 07/25 14:16
yamaplover:deus ex amcina 送神機器 XD 希臘戲劇嗎? XD 07/26 03:23
Cagesong:基本上所有不合原本脈絡但常被使用的劇情轉折/結尾 07/26 20:08
Cagesong:都可以用這個字吧 07/2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