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概述

 作者  Psycheros (靈魂與愛的相遇)                           站內  ChiMedTextbo
 標題  [轉貼]火神派概述之一
 時間  2007/03/01 Thu 21:58:16

               火神派概述之一

                 張存悌

一. 引子

  清末光緒年間,四川名醫鄭欽安在成都東華門街一個叫彎彎柵子(現人民東路東鵝市
巷口附近)的小巷內行醫,他以擅用附子著稱,人譽”鄭火神”。一天,鄭欽安正在晶仙樓
與幾個門徒喝茶,來了一個差官上前躬身一揖,捧上泥金紅帖說:”知府朱大人敬請老師
為夫人治病,望不吝賜駕,轎子在下面恭候。”鄭欽安性情孤傲,平日很少與官宦往來。
今見知府以禮相請,就對門徒說:”朱知府知道有我鄭某嗎?他既以禮來請,只好去走一
趟,等我回來講書,先不要回去。”即隨差官而去。

  原來知府夫人患吐血病,已經一年多了,醫藥無效,成都府屬十六個州、縣,紛紛推
薦當地名醫來為夫人治病。知府留下其中六人,長住府衙,朝夕磋商用藥。他們或認為夫
人的病是血熱妄行;或認為是陰虛火旺,逼血外溢;或認為是氣血兩虛,血不歸經。結果
愈治癒壞,日趨嚴重,氣息奄奄,此時有人舉薦鄭欽安來治。

  當日鄭欽安來到府衙,朱知府拱手說道:”拙荊久病,醫藥罔效,舅老爺談及鄭老師
人品學問,醫術精湛,不勝欽佩之至,故仰仗高明,以釋下懷。”彼此客套一番,便開始
診脈看病。夫人面容蒼白,已是夏至季節,床上還鋪著皮氈,蓋著絲棉大被,顯得十分
怕冷。舌質淡紅,苔白膩。診視完畢,鄭欽安回到書房,閉目沉思,考慮處方用藥。稍
停,鄭欽安說道:”在下醫學淺陋,既承呼喚,敢不奉命,但毫無實學,倍增慚愧。暫擬
一方兒,可用不可用,請府尊定奪。”隨即手拂宣紙官箋,寫下二首七絕,注明以詩代病
歷:
  吐血都傳止血方,生軍六味作主張。甘寒一派稱良法,並未逢人用附薑。
  血水如潮本陽虧,陽衰陰盛敢僭為。人若識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

  處方:制附片四兩 ,炮乾薑四兩 ,炙甘草二兩。

  朱知府一看,瞠目結舌。原來這幾味藥,都是大熱之藥,心裏七上八下,礙於情面,
口中連說:”高明得很!還要請教老師,這病與性命終究有妨無妨?”鄭欽安笑道:”府尊
明察,夫人病到這個地步,非一朝一夕之病候,服此重劑,正是救人於危啊!”

  原來知府是浙江人,溫病學派在江浙興起,病家皆喜服清涼滋陰藥味,而惡辛溫扶陽
之品。故銀翹、桑菊、六味盛行,而四逆、薑桂則多棄而不用。今見處方,焉有不驚之理

遂與州縣薦來的”名醫”商議。殊不知他們正欲做脫身之計,都說:”府尊垂鑒,此方有過
人之處,非某等愚魯能及,請大人將鄭某留在府衙,召其高徒來陪,觀看夫人服藥後的效
果。”

  知府無奈,隨命抓藥,吩咐廚房備辦酒席,對鄭說道:”恕我不恭,不能相陪。衙中
又無知醫之人,可否請令高徒來衙侍候。”鄭明知府中聚有幾位”名醫”,現在將自己留下,
是要看服藥後的效果,當即應允。不多時,幾個門徒來到。鄭談笑自若,徒弟們則個個焦
躁不安,不知如何收場。鄭欽安說:”賢契們!不要驚慌,既來之,則安之。朱知府敬重
我,禮請為其夫人治病。我既敢寫出止血詩,選用四逆重劑,實欲一服而止血,救人于危

收場嗎?他明天仍要用藍呢大轎送我回彎彎柵子。下午,仍在品仙樓講書。賢契們放心,
且陪為師飲酒。”另一間書室裏,幾個”名醫”則在幸災樂禍:”夫人把鄭火神這一劑藥服下
去,猶如火上加油,真是名符其實的送終湯,應把’鄭火神’改為’鄭瘟神’了!”

  服藥前,帳房舅老爺對知府說:”今晚是最緊要關頭,先將高麗參煎湯,以防萬一,
晚上多派人侍候。”藥進口了,眾人心情都格外緊張,焦急地望著床上。一根香燃過了,
“媽!好點了嗎?”女兒細聲地問。”嗯,好點!””不熱嗎?””不熱,反而涼爽!””胸口不
悶嗎?””不悶,較舒暢!”三更時候,服第二次藥。病人好多了,想吃東西,餵了兩小碗
稀飯。舅老爺來到上房看望夫人,轉身來到外書房,躬身揖道:”鄭老師真是華陀、扁鵲
再世,妙手回春,夫人已轉危為安。”朱知府亦向鄭火神拱手說道:”鄭老師,高明,高明

改日再謝。”即呼備橋,送鄭欽安回府。

  第二天,師徒仍在晶仙樓聚會講書。鄭欽安即以此病作例來講解:”府台夫人面容蒼
白無神,困倦喜臥,胸脅作脹,不思飲食,聲音細微,提不起氣來。雖時令已屆夏至,
床上猶墊皮褥,蓋絲棉大被,其畏寒可知。吐出之血,並非鮮紅,而見烏黯黯至有小塊。
再觀其舌質淡紅,苔白膩而厚,脈現沉細。種種症狀,皆是陽虛症候。血症不出陰陽二字

人身氣為陽,主升。血為陰,主降。陽虛吐血,即當升者不升,不當升者而反升,由於
陽氣衰弱,不能統血,陰氣太旺,勢必上僭,漸干清道,以至外越。古人說’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是教人補火培土以治水,四逆湯力能補火,實為對症方藥,故用之無疑。”
門徒問:”為何開頭即用此等重劑?””患者系富貴之家,其病難治,一經患病常日更數醫,
一清二表,三攻四補,任意胡為,以致輕者重而重者危。今已奄奄一息,真陽欲脫,若
不用重劑四逆以回陽祛陰,則不可救矣。若用輕劑,意圖緩慢穩妥收效,則病不減,病
家必然生疑。”又問:”四逆湯原方用乾薑,今改為炮薑何故?””患者系吐血之病,用炮
薑以溫經,血見黑則止,合甘草又能苦甘化陰,此乃活法園通之妙用。”

  不多時,傳來嗩吶鑼鼓聲聲,鞭炮也響了起來。只見帳房舅老爺和八個親兵,抬著
一個黑漆大匾,上書”醫宗仲景”四個金字。還有茅臺、海參等美酒珍饈和狐皮、綢緞等
名貴衣料。帳房舅老爺說:”鄭老師治好知府夫人重病,府台大人命我送來薄禮致謝,
敬請收納。”一時間人們爭相傳說知府大人給鄭欽安送匾之事,鄭欽安聲名遠揚。


 ◤◥ Origin:  中國醫藥大學˙華佗  linux.cmu.edu.tw
 ◣◢ Author: Psycheros 從 218-170-97-106.dynamic.hinet.net 發表

作者: Edward (蒙古大夫 2.0) 站內: Edward
標題: Re: 【中醫】[轉] 火神派概述之一
時間: Sun Dec  7 15:35:41 2008

>  標題  [轉貼]火神派概述之一
>                火神派概述之一
>                  張存悌
>   吐血都傳止血方,生軍六味作主張。甘寒一派稱良法,並未逢人用附薑。
>   血水如潮本陽虧,陽衰陰盛敢僭為。人若識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
>   處方:制附片四兩 ,炮乾薑四兩 ,炙甘草二兩。

  附子四兩,乾薑四兩,沒幾個人敢吃敢用吧!:)

  看吧!鄭火神的四逆湯也是沒有人參的,桂林古本說有人參,也有許多
  經方家附和,但卻很少看人討論這兩種四逆湯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作者  Psycheros (靈魂與愛的相遇)                           站內  ChiMedTextbo
 標題  [轉貼]火神派概述之二
 時間  2007/03/01 Thu 22:11:16

               火神派概述之二

                 張存悌

二. 火神派釋義

  上述案例知府夫人吐血年餘,竟用大劑附子、乾薑投治,應手而愈,實在令人驚歎,
大開眼界。主治者鄭欽安,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一個十分獨特的醫學流派──火神派的
開山宗師,本案生動的體現了火神派重視陽氣的學術思想和擅用附子的獨聯風格,使我
們領略到火神派學術思想的核心精神。

  火神,喻稱”善用熱藥之良醫為一爐火也”,是對擅長應用附子等辛熱補火(陽氣)
藥物醫家的稱謂,稱某醫家為”某火神”者,顯然含有對其擅用附子等熱藥的推重和贊許,
由於附子在熱藥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義,因此,稱某醫家為”某附子”者,與”某火神”
是等同含意。

  所謂火神派,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強調陽氣為重,臨床上以擅用附子、
薑(生薑、乾薑、炮薑)、桂(肉桂、桂枝)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
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火神派醫家和傳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號,
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為火神派。

  該學派誕生於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因此有學者稱之為”傳統國醫中最年輕的一個
流派”。百餘年來,傳其學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
盧鑄之、盧崇漢等,他們均被稱為”某火神”或”某附子”,於今在醫林中依然獨樹一幟,
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推崇和傳承其學者方興未艾。

  中國醫學史上,百家爭鳴,學派林立,舉凡傷寒學派、金元四大家、溫補派、溫病
派等等,千百年來各樹一幟,異彩紛呈,彙聚而成中醫學的淵遠源流,至今仍是我們繼
承和發揚的理論寶庫。比較而言,火神派的影響不及這些眾所周知的醫學流派,當然這
裏有個誕生時間早晚、長短的問題。那麼,火神派能否象上述醫派那樣,稱得上一個獨
立的醫學流派?進一步說,它是否具有值得發掘和傳承的價值?這正是本書所要探討和
研究的問題。

  一般公認,凡能構成一家學派者,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有一個獨創的學術思想或者特定的研究課題,創新和特色是醫學流派的本質,
也是醫學流派的生命。縱觀醫史上每一個醫學流派,莫不如此,例如河間學派的火熱論,
攻下派的攻邪論等。

  第二,有一個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即宗師,例如補土派的李東垣,滋陰派的朱丹
溪等。還要有一批跟隨宗師的傳人(親炙或私淑、遙承) ,對其學說或尊崇,或研究,
傳承和發揚之,從而形成一個”人才鏈”,像東垣、丹溪都有很多弟子,否則有派無”流”,
難以形成流派。

  第三,有一部或幾部闡述其學說觀點的有影響的傳世著作,例如傷寒學派的《傷寒
論》,溫病學說的《溫熱論》等,否則無法流傳下來。

  因此可以說,學術思想──人才鏈──著作和影響,是劃分學派的三條標準,或者
說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間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否則難以形成學派,更無以造成影響。
按此標準衡量,火神派可謂條條具備,甚至可以說”十分過硬”。

  火神派的學術思想:任何一個醫學流派的創立和發展,都必須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
以鄭欽安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學術思想是:獨重陽氣作用,善用扶陽方法治病,對
陽虛陰盛病症的辨識全面而深刻,擅用大劑薑附等辛熱藥物,在這些方面超過前人,對
後人也頗具影響。當然火神派的學術思想與以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有所不同,這一點
將在以後介紹。

  火神派的宗師和傳人:火神派的開山鼻祖是鄭欽安。鄭欽安(1824-1911),名壽全,
四川邛崍人,清同治年間,在成都開創了”火神派”,《邛崍縣誌》稱其為”火神派首領”。
以重視陽氣,善用附子乾薑等辛熱藥著稱,人譽”鄭火神”,”薑附先生”,譽滿川蜀,成
為當時醫學上獨樹一幟的火神派的領軍人物。

  鄭欽安中年設帳授徒,自然桃李眾多,傳人不在少數。從有限的資料中可知,入室
弟子有盧鑄之(1876-1963)先生,光緒十六年從師于鄭欽安先生學醫,”三載親炙,有
聞必錄”,繼承鄭氏學術思想,屢起沉屙,時人尊為”盧火神”。兒子盧永定傳其衣缽,在
60餘年實踐中善用大劑附子、桂枝、生薑等品,屢起沉屙痼疾,民間亦尊為”盧火神”。
盧鑄之的孫子盧崇漢年青時即有”小火神”之稱,現為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可謂一門三代,
薪火相傳。他們臨證屢用大劑附子、薑桂治癒頑疾大症,口碑頗佳,2006年中國中醫藥
出版社電子版《醫林火神盧崇漢》,推介其學術思想,為當代火神派代表人物。

  另有鄭仲賓先生(1882-1942),”少時師承鄭欽安”,蜀中名醫,亦有弟子傳人。

  鄭欽安的學說著作傳播較廣,私淑、遙承火神派者更多,舉其要者錄之。

  吳佩衡(1886-1971),四川會理縣人,雲南四大名醫之一。推崇鄭氏學說,認為
“鄭欽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實踐中闡揚仲景醫學的真理,其獨到之處,能發前人所未發,
我認為在治療疾病上很有價值,可以作為中醫科學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後任雲南中醫
學院院長,可謂桃李滿門。兒子吳生元、孫子承其衣缽,現為雲南中醫學院附院主任醫
師,皆為火神派傳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入蜀,從劉雨笙等研讀醫經,42歲移滬行醫
,以其擅用附子名噪滬濱,門人有陳蘇生、王兆基、徐伯達、徐仲才、胡覺人等多家,
竟至”遂有祝派之稱”,可見影響之大。兒科名醫徐小圃早年偏重於”小兒純陽,無煩益火”
的理論,用藥主”清”。後因其子患”傷寒”垂危,自治不效,請祝味菊用附子等辛熱藥物
化險為夷,乃折身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大家。

  吳佩衡與祝味菊二公均以擅用附子著稱,人譽”吳附子”、”祝附子”,聲名著於國內
醫壇,為近現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人皆知吳、祝二公擅用附子,卻罕知鄭欽安乃其學術
宗師,可能與年代久近有關。

  唐步祺(1917-2004),四川名醫。祖父唐蓉生以醫聞於世,私淑鄭欽安。唐步祺
幼承庭訓,研習鄭氏之學,民間譽為”唐火神”。終身鑽研火神派學術思想,晚年窮十五
年之功撰成《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堪稱火神派代表人物,弟子遠及海外。

  還有范中林((1895-1989),唐步祺早年之師,人譽”范火神”。以及補曉嵐(1856-
1950),人譽”火神菩薩”,劉民叔(1897-1960),人譽”劉附子”等川蜀名醫,貴州李彥師
(人譽”李附子”)等,均善傳承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較大影響。

  其他還有重慶龔志賢、成都戴雲波、無錫張劍秋、湘潭朱卓夫、西昌張紫衣、雲南
李繼昌先生等,皆為當代名醫,傳承火神派衣缽,以擅用附子著稱。限於眼界,其他未
知的火神派傳人,尤其民間更是不知凡幾,無疑已經形成火神派之綿延不斷的人才鏈。

  回顧一下,醫史上除張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稱”張熟地”,余師愚以擅用石膏而稱”余石
膏”以外,像火神派這樣眾多醫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譽的現象,可稱絕無僅有,
足證其學術觀點和用藥風格之鮮明,影響之深遠。單從這一點上似乎可以說,其他醫
派都不可及。

火神派的著作:

  鄭欽安的《醫理真傳》成書於清同治八年(1869),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
闡述了火神派的學術思想。《醫法圓通》成書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該書羽翼《醫
理真傳》,豐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內涵,此二書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也是其一生獨
特經驗之總結。鄭氏還著有《傷寒恒論》一書,對《傷寒論》作了闡釋。據《全國中醫
圖書聯合目錄》統計,鄭欽安三種醫著在1869-1940年的七十年間曾多次刊印,共有30
種版本流傳於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種類之多,刊行頻率如此之高,除了經典醫籍和以
普及醫學為特點的陳修園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傳播的醫書,實不多見。

  1962年雲南中醫學院在吳佩衡主持下將《醫理真傳》和《醫法園通》作為教學參考
資料翻印;1987年、1990年四川巴蜀書社先後校點出版《醫理真傳闡釋》和《醫法圓通
闡釋》(唐步祺); 1993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校點刊行《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
(余永敏校);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上述兩書;1996年四川巴蜀書社出版
《鄭欽安醫書闡釋》(唐步祺),含鄭氏所著三本著作。以上各個版本,均曾多次再版印
刷發行,讀者眾多,火神派學術思想可謂薪火不斷。

  其他火神派傳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傷寒質難》、《祝味菊醫案選》等;
吳佩衡:《麻疹發微》、《傷寒論新注》、《吳佩衡醫案》等;盧鑄之:《鄭欽安先生
醫書集注》、《盧氏醫學心法》、《盧氏臨證實驗錄》等;劉民叔:《素問痿論釋難》、
《華陽醫說》、《魯樓醫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等等,這些都是
研究火神派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綜上所述,完全可以看出,火神派作為獨特的醫學流派確實具備各項要素,與其他
醫派相比,毫不遜色。從其大量醫案中,可以看出火神派諸家擅用附子乾薑屢起大證、
重證,驚世駭俗,在全國獨樹一幟,而且代有傳人,發揚光大,歷百餘年而不衰,至今
猶見興盛之勢。


 ◤◥ Origin:  中國醫藥大學˙華佗  linux.cmu.edu.tw
 ◣◢ Author: Psycheros 從 218-170-97-106.dynamic.hinet.net 發表

作者  Psycheros (靈魂與愛的相遇)                           站內  ChiMedTextbo
 標題  [轉貼]火神派概述之三
 時間  2007/03/01 Thu 22:35:42

              火神派概述之三

                張存悌

三. 火神派產生之歷史淵源

  探源溯流,任何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著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
催生,例如理論根基、時代背景、地域因素等等,下面介紹一下火神派產生的歷史淵源。

理論淵源:

  歷史上,各家醫派雖然都有自己的一家學說,但是在理論上有繼承,有發展,則是
各家學派的共同特點。任何醫學流派的形成都是繼承經典醫籍和前輩醫家經驗的結果。
可以說,每個醫學流派都有其學術淵源,都可在前輩醫家著作中整理出其思想脈絡來。
比如金元四大家雖然各樹一幟,但都學有所本,均以《內經》為宗,並吸收前輩或同時
代醫家的學術思想,抓住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課題如臟腑病機、”六氣皆從火化”等
深入鑽研,並有所創新而獨樹一幟,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流派。

  火神派也不例外,總體分析,火神派脫胎於傷寒派,又吸取了溫補派的理論精髓,
結合自己的多年實踐,進而發展為獨立的學術流派──火神派。

  鄭欽安早年師從於名醫劉芷塘,盡得其傳,劉氏”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
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義”,
” 所覽醫書七十餘種”。可以看出,鄭氏窮二十餘年之精力,探索《周易》、《內經》、
《傷寒》三書的精髓,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義”。故其學術思想之
基礎,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述而兼采其長,
從而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功底,於《傷寒論》研究尤深,著述了《傷寒恒論》,成為其理
論的根基,進而提出自己的一系列學術主張,他在《醫法圓通》序中說,自已”不揣鄙陋,
採取雜症數十條,辨明內外,判以陰陽,經方、時方皆納於內,俾學者易於進步,有戶
可入,雖非萬舉萬當,亦可為醫林之一助云爾”,其著書立說之心昭然明示矣。所謂”可
為醫林之一助”者,一種醫學見解之意也,志在”俾學者易於進步,有戶可入”也,其創立
火神派學術思想之心了然可知矣。

  除了《傷寒論》,對其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溫補學派了。以薛已、張景岳為代表的
溫補學派繼承了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學說,既重視脾胃以治療內傷雜病,又深入探討了
腎命學說,從真陰元陽兩個方面闡述了人體陰陽平衡的機制及其重要意義,提出注重陽
氣的學術見解,對後世醫家產生積極的影響,追隨者甚多,鄭欽安及火神派的傳人顯然
從中吸取了很多精華,尤其是重視陽氣的觀點,為自己著書立說奠定了基礎。

時代因素:

  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離不開時代背景。各家醫派的學術主張都是根據當時的社會
環境、醫界的現狀和時弊,為了補偏救弊而提出的,歷覽各個醫學流派產生的背景,都
能證明這一點。學術爭鳴從來就是摧生醫學流派的有力因素,火神派同樣是在批判世俗
時弊的情勢下產生的。

  清初,溫病學說逐漸興起,乾隆以後,葉天士更將溫病學發展至鼎盛階段,《清史
稿》載:”大江南北言醫者,輒以(葉)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時人稱:”近來
習醫者,案頭無不置一葉氏醫案”,謝觀也認為,”有清中葉,醫家於溫熱治法最所殫心”,
以至用藥多以寒涼輕靈為風氣,相延日久,則形成一種傾向,不求經旨,拘守成法,脫
離辨證,出現崇尚陰柔,恣用寒涼的流弊,所謂”時方派”、”輕靈派”成為一種時尚,所
用之藥大都是豆豉、薄荷、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絲瓜絡之類所謂輕靈之品,給醫
界帶來相當不良的影響。《吳醫匯講》楊存耕即指出:”近來風氣,畏溫熱而喜寒涼,每
見元虛、濕溫、風濕等症,舌白渴不欲飲者,亦有用犀角、地黃、竹葉、石膏輩,病本
在氣分,或反引入血分,或胃敗不納,呃逆泄瀉,輕病重,重病死,深為扼腕。”加上長
期以來積澱的喜補畏攻、喜輕避重、只議藥不議病的庸俗醫風之流行,導致了像明末清
初思想家顧炎武所批判的那樣,”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
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

  為了扭轉時弊,鄭氏從推重陽氣的觀點出發,反復批駁了”畏溫熱而喜寒涼”的傾向
及對附子等辛熱藥物的偏見:”目前,世人畏附子、乾薑,不啻砒毒,即有當服附子,而
亦不肯服者,不勝屈指矣。嗟呼!陰陽不明,醫門壞極。喜清涼而惡辛溫,無怪乎陰盛
陽衰矣。””只因世風日下,不究病之陰陽,專究方藥之平穩。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
,多死焉。火猛烈,民望而畏之,鮮死焉。總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
能死人。””昧者不明陰陽底蘊,畏薑附視若砒霜,不敢輕用,病家亦不敢輕服,相沿成
風,牢不可破。猶其不知薑附乃少陰主藥,仲景用之以扶少火而生氣者也。”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貴惡賤,……甘死於參、耆、歸、地之流,怕亡於薑、附、
硝、黃之輩。此皆醫門不幸,亦當世之通弊也。”

  就在這種與時俗流弊辨爭的情勢下,鄭欽安著書立說,以《醫理真傳》和《醫法圓
通》兩書應世,大張旗鼓推出了火神派的學術主張,以”為醫林之一助”,成為”火神派首
領”。

  順便提一下,鄭欽安能夠創立並推行火神派,與其設帳授徒有一定關係,正是這一點

為傳播其學創造了有利基礎。相對於其他學派而言,這一點比較特殊。眾所周知,一種
新學說提出以後,並不一定就形成學派,獨木不成林,一人不成派。所謂”派”,需要一
定人數作基礎,得到一幫人的支援、附和,試看各家學派都是由師徒傳授、師承教育而
形成的。雖然不排除私淑和遙承之輩,畢竟不如親炙者。鄭欽安中年設帳授徒,傳授其學

顯然具備了這一特殊優勢。所謂設帳授徒,相當於辦了一個學習班、培訓班,人數當有
一定規模。考金元四大家中尚無設帳授徒之例,僅是傳統的師徒傳授,師長傳帶,人數
有限。與設帳授徒比較,人員規模顯然有多寡之別。鄭欽安作為師長,在培訓班中處於
核心地位,由他提出火神派學說,眾多弟子接受並奉行之,傳承下去,自然形成以他為
“首領”的新的醫學流派。作者推測,其《醫理真傳》、《醫法圓通》二書即是授課教材,
觀其書中體例,似乎可以看出這一點。再看兩書題款,除署名”鄭欽安著”以外,尚署有
“同門某某、某某……同校”款式,顯然是師生合作的成果。

地域因素:

  任何一個學派的產生,都與醫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著一定的關聯,例如,
溫病學派產生於江浙地帶,顯然與該地氣候偏於濕熱,溫病高發有關。火神派誕生於四
川亦非偶然,著名醫家謝利恒先生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他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指出:
“吾國地大物博,跨有寒溫熱三帶,……是以水土氣候,人民體質各地不同,而全國醫家
之用藥,遂亦各適其宜,而多殊異。即以長江流域論,四川人以附子為常食品,醫家用
烏附動輒數兩,麻黃柴胡動輒數錢,江南人見之,未免咋舌,然在川地則絕少傷陰劫津
之弊者,則以長江上游由青海西康雪山中急流入川,寒性正盛,川人飲此寒水,故用烏
附熱藥適得其平,解表亦非多量麻柴無能為力。”

  謝氏所謂”四川人以附子為常食品”,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佐證。已故四川藉名醫
何紹奇先生(1945-2005)曾回憶說:”(四川)江油為附子之鄉,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
子,1包1公斤,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饋贈親友。我小時候身體弱,尿床,每到冬
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在我
印象裏,附子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久煮之後,嚼著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約1兩左
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訪姜春華先生,他問我:你們四川人拿附子當菜吃,是真的麼?
我說我就吃過,姜老為之咋舌。”

  著名學者南懷謹先生抗戰時期的一段奇遇也很有趣:”抗戰時到達四川後,遇見了一
位有名的中醫,外號叫’火神爺’。這位火神爺家中常年不斷地煮著一大鍋附子湯,誰都
可以喝上一碗。對於這一樁醫案,我內心常感不解。到了峨眉山,才因廟中僧人喝附子
湯而有所契悟。原來峨眉山中峰大坪寺的開山祖師,當年初建山上寺廟時,受過許多困
苦,在他饑寒交迫時,常在山中採集烏頭來吃,烏頭也就是附子。後來山上眾僧相沿成
習,每年規定一日,全體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湯,以紀念開山祖師的艱苦奮鬥。

  當大家喝附子湯的這日子來臨時,附子早已入鍋煮一晝夜又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
喝附子湯,但也沒有死過一個人。於是我才恍然大悟:經過久煮的附子,可能毒性早已
揮發殆盡,剩下的是增加熱能的成分。難怪火神爺家的附子湯大鍋,也是日夜不停地在
沸騰著”(南懷謹《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3月版)。

  由是可知,四川人真是視附子為”常食品”,”啖附子如芋栗”。在這種飲食習俗中,
難怪何紹奇先生說”善用附子者莫過於四川醫生”,”醫家用烏附動輒數兩”了。火神派的
宗師鄭欽安,諸多傳人吳佩衡、唐步祺、范中林、盧崇漢等均出自四川自是情理中事。
另一傳人祝味菊雖系浙江人,但弱冠入川,拜蜀中名醫劉雨笙等3人為師,數年學成,且
在四川度過了17年光景,入境隨俗,自然形成擅用附子的用藥風格。1926年為避”川亂”
遷居上海,名揚滬上,因此祝氏亦可視為”川醫”。同樣由於地域原因,與四川比鄰,氣
候特點相似的雲南、貴州兩省,亦多火神派醫家,擅用附子,自是順理成章。

  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地域因素雖是火神派產生的一個原因,但是絕不能成為限制火
神派理論傳播全國的理由。地域雖然不同,醫理卻是一致。況且有是病用是藥,地域絕
不可能成為限制一家學說傳播的口實,這一點應該是常識。縱觀醫史,各個學派、各家
學說,從未因為地域因素而受誕生地的限制,無論產生於江浙地帶的溫病學說,還是誕
生於中原的傷寒派,至今不是仍在全國通行嗎?還有一個著名的事例可資證明:祝味菊
先生雖系浙江人,但弱冠入川,學得火神派理論後,東赴上海,以擅用附子大行其道,
竟有”祝派之稱”。他既未因身屬浙江藉而反對火神派,亦未因行醫滬上而對使用附子有
所收斂。當然,這與因地制宜的辨證精神並不相背,這一點無庸贅言。

歷代醫家的影響:

  火神派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但鄭欽安絕非最早擅用附子的醫家,歷代前賢中擅
用附子者為數不在少數。正是這些醫家應用附子的長期經驗積累,才影響和啟發了火神
派的誕生。醫聖張仲景可謂善用附子第一人,我們另外再論。其他擅用附子者引述如下:
宋代石藏用:《泊宅編》記載:”蜀人石藏用以醫術遊都城,其名甚著。余杭人陳承亦以
醫顯。然石好用暖藥,陳好用涼藥,……皆有稱於一時。俗語云:’藏用簷頭三鬥火,陳
承篋裏一盤冰'”。陸遊《老學庵筆記》亦有記載:藏用”名用之,高醫也。嘗言今人稟賦
怯弱,故按古方用藥,多不能愈病。非獨人也,金石草木之藥,亦比古人弱。非倍用之,
不能取效。故藏用以喜用熱藥得謗,群醫至而為謠言曰:’藏用簷頭三鬥火’。”

  明代嚴觀:嚴觀,”仁和人,其治病也,不拘古方,頗有膽略。有’嚴附子’ 之稱,
以其善用薑汁制附子也。””或難之曰:附子性熱,當以童便制,奈何複益以薑?嚴曰:
附子性大熱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藥甚速,若制以童便則緩矣,緩則非其治也。
今佐以生薑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見其妙乎,是以用獲奇效”(《浙江通志》)。

  明代吳球:生活于16世紀上半葉,字茭山,浙江括蒼人,曾為御醫,善用附子,人
稱”吳附子”。著有《諸證辨疑》,《活人心統》,今存抄本,李時珍《本草綱目》間引
其論。《名醫類案》和《名醫續案》中均載其投用附子驗案,頗具功力,常醫莫及,援引
如下:

  一富室患中寒陰證,名醫盈座。最後延吳御醫至,診之曰:非附子莫救,但忘攜來。
令人急至藥鋪購之,揀極重者三枚,生切為一劑,計重三兩投之。眾醫吐舌,私自減其
半量,以一兩半為劑進之,病遂已。吳復診曰:為何減吾藥量?吾投三枚,將令其活三
年也,今止活一年半耳。後年餘果病發而卒。《名醫類案.卷一》(《太醫案賞析》)
按:生用附子,出手就是3兩,並期以除斷病根,真擅用附子者也。

  另:有菅姓婦患目眶紅腫潰爛,數年愈甚,百計治之不能療,目亦近盲。御醫吳球
診之曰:”吾得之矣。”為投大熱之劑數服,其病如失,目亦複明。問之,曰:此女人進
涼藥多矣,用大熱劑,則凝血複散,前藥皆得奏功(《名醫續案》)。按:”十問歌”:
“再兼服藥參機變”,提示診病需參考先前用藥,以供辨證參考。此病”紅腫潰爛”,前醫
勢必多用涼藥。然其”不能療”,當”反佐以取之”,故用大熱之劑(揣摩當是附子)收效。
此等眼界,頗見吳球功力。

  以上石藏用是蜀人,而嚴觀和吳球均是浙江人,並非四川人。單憑這點,可見地域
因素並非催生醫學流派的必然條件,更不可能阻礙其向外傳播。

  其他擅用附子的醫家肯定還有,限於眼界無法顧及。由於上述醫家未能傳下醫著,
無法窺其學術思想,但其千百年來的經驗積澱和傳播,無疑會對火神派的誕生起到催化
作用,這是可以想見的。


 ◤◥ Origin:  中國醫藥大學˙華佗  linux.cmu.edu.tw
 ◣◢ Author: Psycheros 從 218-170-97-106.dynamic.hinet.net 發表

作者  Psycheros (靈魂與愛的相遇)                           站內  ChiMedTextbo
 標題  [轉貼]火神派概述之三
 時間  2007/03/01 Thu 22:35:42

              火神派概述之三

                張存悌

三. 火神派產生之歷史淵源

  探源溯流,任何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著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
催生,例如理論根基、時代背景、地域因素等等,下面介紹一下火神派產生的歷史淵源。

理論淵源:

  歷史上,各家醫派雖然都有自己的一家學說,但是在理論上有繼承,有發展,則是
各家學派的共同特點。任何醫學流派的形成都是繼承經典醫籍和前輩醫家經驗的結果。
可以說,每個醫學流派都有其學術淵源,都可在前輩醫家著作中整理出其思想脈絡來。
比如金元四大家雖然各樹一幟,但都學有所本,均以《內經》為宗,並吸收前輩或同時
代醫家的學術思想,抓住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課題如臟腑病機、”六氣皆從火化”等
深入鑽研,並有所創新而獨樹一幟,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流派。

  火神派也不例外,總體分析,火神派脫胎於傷寒派,又吸取了溫補派的理論精髓,
結合自己的多年實踐,進而發展為獨立的學術流派──火神派。

  鄭欽安早年師從於名醫劉芷塘,盡得其傳,劉氏”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
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義”,
” 所覽醫書七十餘種”。可以看出,鄭氏窮二十餘年之精力,探索《周易》、《內經》、
《傷寒》三書的精髓,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義”。故其學術思想之
基礎,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心法,下覽歷代醫家著述而兼采其長,
從而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功底,於《傷寒論》研究尤深,著述了《傷寒恒論》,成為其理
論的根基,進而提出自己的一系列學術主張,他在《醫法圓通》序中說,自已”不揣鄙陋,
採取雜症數十條,辨明內外,判以陰陽,經方、時方皆納於內,俾學者易於進步,有戶
可入,雖非萬舉萬當,亦可為醫林之一助云爾”,其著書立說之心昭然明示矣。所謂”可
為醫林之一助”者,一種醫學見解之意也,志在”俾學者易於進步,有戶可入”也,其創立
火神派學術思想之心了然可知矣。

  除了《傷寒論》,對其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溫補學派了。以薛已、張景岳為代表的
溫補學派繼承了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學說,既重視脾胃以治療內傷雜病,又深入探討了
腎命學說,從真陰元陽兩個方面闡述了人體陰陽平衡的機制及其重要意義,提出注重陽
氣的學術見解,對後世醫家產生積極的影響,追隨者甚多,鄭欽安及火神派的傳人顯然
從中吸取了很多精華,尤其是重視陽氣的觀點,為自己著書立說奠定了基礎。

時代因素:

  一個醫學流派的產生,離不開時代背景。各家醫派的學術主張都是根據當時的社會
環境、醫界的現狀和時弊,為了補偏救弊而提出的,歷覽各個醫學流派產生的背景,都
能證明這一點。學術爭鳴從來就是摧生醫學流派的有力因素,火神派同樣是在批判世俗
時弊的情勢下產生的。

  清初,溫病學說逐漸興起,乾隆以後,葉天士更將溫病學發展至鼎盛階段,《清史
稿》載:”大江南北言醫者,輒以(葉)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時人稱:”近來
習醫者,案頭無不置一葉氏醫案”,謝觀也認為,”有清中葉,醫家於溫熱治法最所殫心”,
以至用藥多以寒涼輕靈為風氣,相延日久,則形成一種傾向,不求經旨,拘守成法,脫
離辨證,出現崇尚陰柔,恣用寒涼的流弊,所謂”時方派”、”輕靈派”成為一種時尚,所
用之藥大都是豆豉、薄荷、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絲瓜絡之類所謂輕靈之品,給醫
界帶來相當不良的影響。《吳醫匯講》楊存耕即指出:”近來風氣,畏溫熱而喜寒涼,每
見元虛、濕溫、風濕等症,舌白渴不欲飲者,亦有用犀角、地黃、竹葉、石膏輩,病本
在氣分,或反引入血分,或胃敗不納,呃逆泄瀉,輕病重,重病死,深為扼腕。”加上長
期以來積澱的喜補畏攻、喜輕避重、只議藥不議病的庸俗醫風之流行,導致了像明末清
初思想家顧炎武所批判的那樣,”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
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

  為了扭轉時弊,鄭氏從推重陽氣的觀點出發,反復批駁了”畏溫熱而喜寒涼”的傾向
及對附子等辛熱藥物的偏見:”目前,世人畏附子、乾薑,不啻砒毒,即有當服附子,而
亦不肯服者,不勝屈指矣。嗟呼!陰陽不明,醫門壞極。喜清涼而惡辛溫,無怪乎陰盛
陽衰矣。””只因世風日下,不究病之陰陽,專究方藥之平穩。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
,多死焉。火猛烈,民望而畏之,鮮死焉。總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
能死人。””昧者不明陰陽底蘊,畏薑附視若砒霜,不敢輕用,病家亦不敢輕服,相沿成
風,牢不可破。猶其不知薑附乃少陰主藥,仲景用之以扶少火而生氣者也。”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貴惡賤,……甘死於參、耆、歸、地之流,怕亡於薑、附、
硝、黃之輩。此皆醫門不幸,亦當世之通弊也。”

  就在這種與時俗流弊辨爭的情勢下,鄭欽安著書立說,以《醫理真傳》和《醫法圓
通》兩書應世,大張旗鼓推出了火神派的學術主張,以”為醫林之一助”,成為”火神派首
領”。

  順便提一下,鄭欽安能夠創立並推行火神派,與其設帳授徒有一定關係,正是這一點

為傳播其學創造了有利基礎。相對於其他學派而言,這一點比較特殊。眾所周知,一種
新學說提出以後,並不一定就形成學派,獨木不成林,一人不成派。所謂”派”,需要一
定人數作基礎,得到一幫人的支援、附和,試看各家學派都是由師徒傳授、師承教育而
形成的。雖然不排除私淑和遙承之輩,畢竟不如親炙者。鄭欽安中年設帳授徒,傳授其學

顯然具備了這一特殊優勢。所謂設帳授徒,相當於辦了一個學習班、培訓班,人數當有
一定規模。考金元四大家中尚無設帳授徒之例,僅是傳統的師徒傳授,師長傳帶,人數
有限。與設帳授徒比較,人員規模顯然有多寡之別。鄭欽安作為師長,在培訓班中處於
核心地位,由他提出火神派學說,眾多弟子接受並奉行之,傳承下去,自然形成以他為
“首領”的新的醫學流派。作者推測,其《醫理真傳》、《醫法圓通》二書即是授課教材,
觀其書中體例,似乎可以看出這一點。再看兩書題款,除署名”鄭欽安著”以外,尚署有
“同門某某、某某……同校”款式,顯然是師生合作的成果。

地域因素:

  任何一個學派的產生,都與醫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著一定的關聯,例如,
溫病學派產生於江浙地帶,顯然與該地氣候偏於濕熱,溫病高發有關。火神派誕生於四
川亦非偶然,著名醫家謝利恒先生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他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指出:
“吾國地大物博,跨有寒溫熱三帶,……是以水土氣候,人民體質各地不同,而全國醫家
之用藥,遂亦各適其宜,而多殊異。即以長江流域論,四川人以附子為常食品,醫家用
烏附動輒數兩,麻黃柴胡動輒數錢,江南人見之,未免咋舌,然在川地則絕少傷陰劫津
之弊者,則以長江上游由青海西康雪山中急流入川,寒性正盛,川人飲此寒水,故用烏
附熱藥適得其平,解表亦非多量麻柴無能為力。”

  謝氏所謂”四川人以附子為常食品”,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佐證。已故四川藉名醫
何紹奇先生(1945-2005)曾回憶說:”(四川)江油為附子之鄉,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
子,1包1公斤,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饋贈親友。我小時候身體弱,尿床,每到冬
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在我
印象裏,附子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久煮之後,嚼著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約1兩左
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訪姜春華先生,他問我:你們四川人拿附子當菜吃,是真的麼?
我說我就吃過,姜老為之咋舌。”

  著名學者南懷謹先生抗戰時期的一段奇遇也很有趣:”抗戰時到達四川後,遇見了一
位有名的中醫,外號叫’火神爺’。這位火神爺家中常年不斷地煮著一大鍋附子湯,誰都
可以喝上一碗。對於這一樁醫案,我內心常感不解。到了峨眉山,才因廟中僧人喝附子
湯而有所契悟。原來峨眉山中峰大坪寺的開山祖師,當年初建山上寺廟時,受過許多困
苦,在他饑寒交迫時,常在山中採集烏頭來吃,烏頭也就是附子。後來山上眾僧相沿成
習,每年規定一日,全體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湯,以紀念開山祖師的艱苦奮鬥。

  當大家喝附子湯的這日子來臨時,附子早已入鍋煮一晝夜又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
喝附子湯,但也沒有死過一個人。於是我才恍然大悟:經過久煮的附子,可能毒性早已
揮發殆盡,剩下的是增加熱能的成分。難怪火神爺家的附子湯大鍋,也是日夜不停地在
沸騰著”(南懷謹《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3月版)。

  由是可知,四川人真是視附子為”常食品”,”啖附子如芋栗”。在這種飲食習俗中,
難怪何紹奇先生說”善用附子者莫過於四川醫生”,”醫家用烏附動輒數兩”了。火神派的
宗師鄭欽安,諸多傳人吳佩衡、唐步祺、范中林、盧崇漢等均出自四川自是情理中事。
另一傳人祝味菊雖系浙江人,但弱冠入川,拜蜀中名醫劉雨笙等3人為師,數年學成,且
在四川度過了17年光景,入境隨俗,自然形成擅用附子的用藥風格。1926年為避”川亂”
遷居上海,名揚滬上,因此祝氏亦可視為”川醫”。同樣由於地域原因,與四川比鄰,氣
候特點相似的雲南、貴州兩省,亦多火神派醫家,擅用附子,自是順理成章。

  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地域因素雖是火神派產生的一個原因,但是絕不能成為限制火
神派理論傳播全國的理由。地域雖然不同,醫理卻是一致。況且有是病用是藥,地域絕
不可能成為限制一家學說傳播的口實,這一點應該是常識。縱觀醫史,各個學派、各家
學說,從未因為地域因素而受誕生地的限制,無論產生於江浙地帶的溫病學說,還是誕
生於中原的傷寒派,至今不是仍在全國通行嗎?還有一個著名的事例可資證明:祝味菊
先生雖系浙江人,但弱冠入川,學得火神派理論後,東赴上海,以擅用附子大行其道,
竟有”祝派之稱”。他既未因身屬浙江藉而反對火神派,亦未因行醫滬上而對使用附子有
所收斂。當然,這與因地制宜的辨證精神並不相背,這一點無庸贅言。

歷代醫家的影響:

  火神派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但鄭欽安絕非最早擅用附子的醫家,歷代前賢中擅
用附子者為數不在少數。正是這些醫家應用附子的長期經驗積累,才影響和啟發了火神
派的誕生。醫聖張仲景可謂善用附子第一人,我們另外再論。其他擅用附子者引述如下:
宋代石藏用:《泊宅編》記載:”蜀人石藏用以醫術遊都城,其名甚著。余杭人陳承亦以
醫顯。然石好用暖藥,陳好用涼藥,……皆有稱於一時。俗語云:’藏用簷頭三鬥火,陳
承篋裏一盤冰'”。陸遊《老學庵筆記》亦有記載:藏用”名用之,高醫也。嘗言今人稟賦
怯弱,故按古方用藥,多不能愈病。非獨人也,金石草木之藥,亦比古人弱。非倍用之,
不能取效。故藏用以喜用熱藥得謗,群醫至而為謠言曰:’藏用簷頭三鬥火’。”

  明代嚴觀:嚴觀,”仁和人,其治病也,不拘古方,頗有膽略。有’嚴附子’ 之稱,
以其善用薑汁制附子也。””或難之曰:附子性熱,當以童便制,奈何複益以薑?嚴曰:
附子性大熱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藥甚速,若制以童便則緩矣,緩則非其治也。
今佐以生薑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見其妙乎,是以用獲奇效”(《浙江通志》)。

  明代吳球:生活于16世紀上半葉,字茭山,浙江括蒼人,曾為御醫,善用附子,人
稱”吳附子”。著有《諸證辨疑》,《活人心統》,今存抄本,李時珍《本草綱目》間引
其論。《名醫類案》和《名醫續案》中均載其投用附子驗案,頗具功力,常醫莫及,援引
如下:

  一富室患中寒陰證,名醫盈座。最後延吳御醫至,診之曰:非附子莫救,但忘攜來。
令人急至藥鋪購之,揀極重者三枚,生切為一劑,計重三兩投之。眾醫吐舌,私自減其
半量,以一兩半為劑進之,病遂已。吳復診曰:為何減吾藥量?吾投三枚,將令其活三
年也,今止活一年半耳。後年餘果病發而卒。《名醫類案.卷一》(《太醫案賞析》)
按:生用附子,出手就是3兩,並期以除斷病根,真擅用附子者也。

  另:有菅姓婦患目眶紅腫潰爛,數年愈甚,百計治之不能療,目亦近盲。御醫吳球
診之曰:”吾得之矣。”為投大熱之劑數服,其病如失,目亦複明。問之,曰:此女人進
涼藥多矣,用大熱劑,則凝血複散,前藥皆得奏功(《名醫續案》)。按:”十問歌”:
“再兼服藥參機變”,提示診病需參考先前用藥,以供辨證參考。此病”紅腫潰爛”,前醫
勢必多用涼藥。然其”不能療”,當”反佐以取之”,故用大熱之劑(揣摩當是附子)收效。
此等眼界,頗見吳球功力。

  以上石藏用是蜀人,而嚴觀和吳球均是浙江人,並非四川人。單憑這點,可見地域
因素並非催生醫學流派的必然條件,更不可能阻礙其向外傳播。

  其他擅用附子的醫家肯定還有,限於眼界無法顧及。由於上述醫家未能傳下醫著,
無法窺其學術思想,但其千百年來的經驗積澱和傳播,無疑會對火神派的誕生起到催化
作用,這是可以想見的。


 ◤◥ Origin:  中國醫藥大學˙華佗  linux.cmu.edu.tw
 ◣◢ Author: Psycheros 從 218-170-97-106.dynamic.hinet.net 發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